诸葛亮六出祁山是我等耳熟能详的事迹,从这样的事迹中来看诸葛亮,世人无不感叹诸葛亮忠君爱国的情怀和坚毅不屈的品质以及光复大汉的雄心壮志!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典范,而诸葛亮也正因为这些事迹使之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为何要六出祁山,而不是一出岐山,这不用想肯定是一次失败再来二次,最后一次又一次连着来了六次最终结果是诸葛亮非但没有达成兵出岐山歼灭魏国恢复大汉王朝的宏图霸业,而且闹得个身死前线的结局。诸葛亮死后蜀国气数完全失尽后来留下一句叫“乐不思蜀”的成语。真是不得引用诸葛亮自己的话:时也、运也、命也!
话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国之后,为报结拜兄弟关羽之仇帅大军远征东吴,闹得个火烧连营自己病死白帝城的惨剧。之后其子阿斗上位交由诸葛亮辅佐。经过建国后国力得以提升但是在公元222年火烧连营之后蜀国整体国力大损,七十万大军和多年积蓄基本打光。经过六年休养生息之后诸葛亮于公元228初年开始出师北伐并写下了流传千年之久的《出师表》,从此正式拉开了蜀国北伐的宏伟篇章,也因此把蜀国拖下了一个深渊加速了蜀国亡国的步伐。第一次初期取胜但最后街亭丢失导致整个战场局势发生不利变化导致第一次出祁山以失败告终。同年冬诸葛亮又重整旗鼓第二次率领大军出动北伐魏国大军还没怎么开打自己后勤补给就出了问题,逼得诸葛亮不得不急忙回师,第二次北伐就这样草草结束。这玩意就差不多可以说得上是蜀国大军搞了一次远程实战情况下的拉练。公元229年春诸葛亮再次重整旗鼓出兵北伐,此次多少还是有点收获,取得了两个郡的地盘,但是在各种原因的干扰下,第三次北伐也仅仅取得了这一点成就,这两个郡就相当于军费了。公元230秋诸葛亮又组织第四次北伐这次也多少取得了一点成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公元231年第五次北伐,眼看前线战况一片大好,蜀军的后勤补给线又出现问题了,被后勤问题所困扰的书军不得不班师还朝公元234年诸葛亮组织第六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魏军指挥官司马懿高挂免战牌拒不出战,诸葛亮由于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逝。此次北伐也给诸葛亮六出祁山圆满的画上了句号,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兵,到死也没能达成歼灭魏国光复汉室的宏图霸业。
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这短短的七年时间,诸葛亮就组织了六次北伐,要是在加上230年抵御魏国大军进攻,那么在这七年时间中蜀国就打了七次大型战争,平均下来一年打一次,这样的作战频率是相当高的了。222年才被火烧连营到228年中间休养生息的时间算下来也才五个年头,以蜀国偏居一隅五年休养生息的时间,接着连续七年作战,哪怕是在富有的国家也不可能支持得了这么高强度的战争,更何况是蜀国一个小国家。诸葛亮是有能力不假,但是他每年一次大规模兴兵北伐,那么蜀国的国力能否支撑的柱,人口资源有是不是能满足战争需求。他这样每年打一次,非但不能形成合力而且还不断地减少自己的那些资源储备,同时也极大地分散了蜀军的力量。常年的战争把蜀国活生生的拖向了一个无底的深渊,大好的时机没有用来不断地积蓄力量,而是把原来那点家底白白的消耗光了。这使得蜀国底子越来越薄。诸葛亮任何事情总是亲力亲为,没有利用好各次大战的机会来培养人才也是一个巨大的失误,最终在蜀国五虎上将都去逝之后蜀国大将青黄不接,各种统军人才出现不足。而六出祁山有没有给蜀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导致人才整体出现缺失。国力上的消耗资源的不足使得蜀国国力强不起来,而人才的流逝后继人才的匮乏导致统御能力低下,其结果就是人才资源都缺少整个国家国力不强,这就免不了最后蜀国落得个被灭的后果。
但是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忠君护主的忠心和败不馁越战越勇的勇气以及为了光复汉室而亲力亲为的行为更和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操也不断地激励和教育了后人,并为他自己赢得了千古美名使自己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