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207-271)小名叫阿斗,刘备的长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
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令人奏起蜀地音乐,借此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都十分伤感,凄然泪下,刘禅却仍在席间谈笑自若。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自此世上有了“乐不思蜀”的成语,世人也因此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刘禅的懦弱无能、碌碌无为。
问题是,当蜀汉皇帝共41年的刘禅,堪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集团在位时间最长的董事长。在那战乱频繁、分裂割据的年代,能执政这样久,能是昏庸无能之辈?刘禅17岁继承皇位,不怕朝政大权旁落,让能者多劳;不假充军事内行,不瞎指挥,展示出他知人善任,不乏有政治家的容人之度量。
刘禅对大权独揽的诸葛亮言听计从,所有的军国大事都“按丞相说的办”。虽然年纪渐长,仍甘当“见习皇帝”。虽不赞成诸葛亮搞空国力,劳民伤财去北伐,却清楚地认识到诸葛亮的治国谋略,对蜀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后去世,刘禅仍然沿用诸葛亮的治国措施,并重用诸葛亮选拔的人才,如蒋琬、费祎、姜维等人,使蜀国继续维持了30年相对稳定的局面。如果刘禅像明朝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那样,蜀国必然提前亡国。
刘禅不战而降,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当时曹魏大军压境,双方实力悬殊,蜀国殊死抵抗,无疑士兵伤亡惨重,还可能招致屠城,百姓遭殃。经过艰难抉择,刘禅打开城门投降,背上卖国的千古骂名,百姓的性命、财产却得以保全。他作为亡国之君到洛阳后,深知自己和蜀地百姓的生死存亡都掌握在别人手里,时时谨小慎微。夜深无人之际,不但“思蜀”,可能还曾遥望西南,“思”得泪流满面,肝肠寸断。他对司马昭“乐不思蜀”的回答,那是麻痹司马大人的谎话。身处险境,隐藏真实感情,韬光养晦而已。
春秋末越王勾践,“韬光养晦”,经过十年“卧薪尝胆”,打败吴王夫差。南唐国君李煜国破降宋,因为在词中抒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忧思愁怀,被宋太宗派人毒死。而刘禅相比起来,并不是平庸无能、治国无才、乐不思蜀、麻木不仁的十足昏君。千古兴亡多少事,都以成败论英雄,评是非,刘禅能不冤吗?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认为刘禅是个昏庸弱智无能只人。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部小说,不可全信
现在就来综合评价一下刘禅在各方面的能力:
1、刘禅有治理国家能力吗?有个事情我一直很好奇,蜀国实力与魏国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不联吴共同灭魏,而采取蜀国单独伐魏呢?诸葛亮连年出兵,刘禅力劝无果,使得蜀国全方能力下降,这个时候怎么恢复蜀国国力呢?查看《三国志》,发现不管诸葛亮当权还是逝后,刘禅执政时经常出现2个字“大赦”。大赦,即赦免各种赋税,释放罪犯(当时的肉刑极重)回家生产。诸葛亮做的事情,由刘禅一个君主来给他擦屁股,看了真让人辛酸。知道权利过分集中,从政容易增添了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于是等诸葛亮死后,立即废除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
2、刘禅有军事分析能力吗?前段提到,蜀国与魏国实力相差悬殊,诸葛亮执意伐魏刘禅力劝:“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不能。刘禅力劝诸葛亮的话有道理吗?等诸葛亮死后,立即停止伐魏行动。
3、刘禅有肚量吗?首先要说的是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在《三国演义》中,刘禅一直把诸葛亮称之为相父,事事顺从,诸葛亮死后,刘禅哭天喊地,举国哀悼。表面看来他们关系亲密,甚至暧昧。可惜天意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一点,诸葛亮的坟墓的位置。诸葛亮去世后,尸体还在蜀军中,蜀军也全军回国,那刘禅理应厚葬,就算顺从诸葛亮生前嘱咐的简单入帐,那至少诸葛亮的坟墓在哪应该很明确吧,而且应该在成都一带。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据记载刘禅不仅不同意诸葛亮的坟墓落在成都,更阻止官员及百姓去祭拜诸葛亮。是什么让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闹到如此地步呢? 拜孙权所赐,杀了关羽。刘备誓要报酬,而诸葛亮却想两家去仇求和。使得亲密无间的俩人的情谊大打折扣,这个折扣率至少是5折,以至于刘备永安托孤,还要找个李严来牵制诸葛亮。诸葛亮估计当时很伤心,但是诸葛亮可不是喜欢让人牵制的主,没过多久,就把李严给费了(当然有三个集团的利益之争)。不仅如此,还自设官府办公,这也太不把刘禅放在眼里了吧。刘备当主,有啥事都跟刘备交代;刘备死时让他辅佐刘禅,结果自己开设官府办公,蜀国有啥事刘禅根本就不知道。就算不辅佐吧,人家好歹也是个帝,知情权还是有的。所以从这个上说,诸葛亮真的太不把刘禅放在眼里了。而世界上有哪个君主非常大肚,把个人恩怨抛之脑后的呢?他的父王还刚犯这样的错误呢。即便刘禅跟诸葛亮的关系水火不容,但是这个毕竟是个人恩怨,诸葛亮死后,刘禅还是重用了诸葛亮《出师表》中受重点培养的蒋琬、费祎、董允,之后还有姜维。话说易教授说蜀国三个集团勾心斗角(江北集团,以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乾、糜竺等人为主;荆州集团,以诸葛亮、黄忠、魏延、杨仪、蒋琬、费祎、董允、向宠、马良、马谡;益州集团,以法正、张疑、张翼、孟达、严颜、黄权等人为主),但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及经后重用的全是荆州集团的人,包括一直闹矛盾的魏延、杨仪及出事的马谡,江北集团如赵云益侯集团的张疑、张翼等人在诸葛亮手里读只是小将,真的是无语。
4、刘禅有善良仁爱之心吗?他父王是当代的有“仁爱”之仕,继续刘备的优良传统,他肯定也是有的,大赦就是最好的表现。
5、刘禅有重情重义吗?这个就得从《三国志》的说起了,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刘禅在位总共追谥六位已故将军“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冬十月,大赦。”前面5位将军是啥身份?关羽、张飞是刘备的左臂右膀,支持白手起家的刘备,是蜀国的元老级人物,更兼关羽是蜀国最强军团的首领(有关平、周仓、廖化、王甫、赵累、傅士仁等人协助,三国中还有谁有这么多私人闺蜜?),世后被尊称为武圣兼财神原型。张飞万人敌,举家资助刘备起事,《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老婆都得亲密地喊一声“三叔”,又义释蜀国地域领主严颜,带兵打仗所向披靡。马超为是蜀国胡骑军团首领,带领军团为蜀国独挡一面,外族闻马超之名不敢进犯。庞统也不用说,刘备用过的军师,军师本来就享受很高的威望,而刘备用的军师又是何等人呢?其他的如徐庶(在魏国想默默无闻都被家喻户晓)、诸葛亮、法正,而且有时候脾气上来了敢跟刘备斗气。黄忠是蜀国著名三老将之一,他与张飞一样,同样能带兵打仗,深受刘备喜爱,更是早在刘备定汉中,就封他为后将军,官职与关羽、张飞等同,在蜀国享有很高的威望。而赵云在当时如何呢?首先他是平民出生,并不像糜竺、吴懿那种土豪兼名门,没有威望;其次他没有参与任何军团,一向独来独往,是个孤独寂寞的主;再次没有任何单独带兵打仗及单守城池的经历(经验),所以在军中威望也不高;赵云先前官拜翊军将军,翊军将军是个什么官职呢?翊通“翼”,辅佐、护卫,是个护卫将军,说白了就是个杂牌将军。纵观《三国志》,赵云出现次数及少,一是救后主刘禅,二是刘备入川云留守,三是刘备召诸葛亮入川云一起去了(有点跑龙套)。而到建兴元年(刘禅继位)突然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刘禅继位后难得出去打仗,败了,贬为镇军将军。综上所述(三国志正史可查),赵云凭什么在刘禅继位后啥事也没干就当大官?没出过什么力就被追谥与关张同流?还不全是因为赵云就了刘禅一命,刘禅事后重点提拔出来的,这不是刘禅重情谊所在吗?
6、刘禅在位凶残吗?比如之前董卓把持朝政,谁不服他就杀谁,到了烂杀人的程度;还有魏主曹操,自号梦杀人,又音师说错一句话就被他杀了。吴主孙权,晚年大开杀戒,而且杀得都是亲族,这都是什么事。而刘禅有杀过谁谁谁吗?好象没有把,即便贪玩,臣下劝谏,最多也只是闷闷不乐。
根据地理来说,蜀国是最差的。魏国基本覆盖了1/2的中国土地,国力、财力、人力都是最为强大;吴国处于最有利的地理位置,覆盖土地面积较大,而且后方更无外寇忧患;而蜀国覆盖面积最少,且北有魏国、南有南蛮、左有胡兵、右有吴国的外患。据有效统计,刘禅在位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诸葛亮死后,蜀国政权在相对薄弱的环境下还能存在31年,不德不说刘禅还是有能力的。
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也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该给他摘掉。理由是:
刘禅从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
《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射君是谁已不可考,但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的智慧,射君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当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诸葛不是有心讽刺了?《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夏侯霸因司马氏篡位怕受曹爽牵连逃于蜀汉,其父夏侯渊乃被黄忠斩于定军山。刘禅在接见夏侯霸之时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非我先人手刃也。”轻描淡写,寥寥数语,消释前嫌。又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渊之堂妹乃张飞之妻,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故有此说。然后又对夏侯霸厚加赏赐,封官爵。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使的十分娴熟。
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音调,但刘禅却一直保持克制的态度,顾全大局。诸葛亮用人失误,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主刘禅适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此时,李邈上书,援引历史上吕禄霍光等人的例子,诋毁诸葛亮”身仗强兵,狼倾虎视”,说诸葛亮之及时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暗指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会图谋不轨。李邈所说或是其真实想法,或者是为了迎合刘禅。但是刘禅闻言大怒,将其下狱处死。这说明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内乱不可避免。!
但是,刘禅在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也没有固执己见。青年帝王刘禅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少有。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尽管如此,在邓艾一支偏师突入蜀境,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刘禅轻而易举就投降,这实在让人不可思议,至今仍是一个谜团。袁松也就此事评论道:“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对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话说:“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得一做了八年的安乐公后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