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一:
历史资料表明曹操原话是"宁我负人,休教人负我",意思是在不讲诚信的环境下,不能轻信人言,过于老实,避免吃亏上当!这句话有特定背景,对象,是曹公一时一事的感慨,而不是他的完整人生哲学!小说中加上"天下"二字,就无限上纲了!
也有人这么解释: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这就是哲学的必要理论,——将错就错,很多时候对于处于无奈的人,将错就错是权宜之计。身出险境之人若望全身而退,此为必行之路。。。。
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曹操除了说这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还能说什么?也只有这句话能表达曹操当时的心境。一切在情理之外,而在现实的环境下,一切又在情理之中。所以说单纯的情理只是虚幻,只有在现实下的情理才是真实的。曹操是灵活的,符合现实的,成就霸业。陈公抱着虚幻的情理,空有一身本事死于乱世之中。
评论三:
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与陈宫结伴避难到成皋。天色已晚,曹操对陈宫说:“这里有个吕伯奢,是我父亲的结义的好兄弟,咱们到他家暂住一宿吧。”
进屋后,吕伯奢安顿他俩歇息,自己进了里院很久才出来,他对曹陈说:“家中没有好酒,我到西村去买回,你们先歇息吧!”说完匆匆骑驴买酒去。曹操与陈宫待一会儿,忽听院里有磨刀霍霍之声。曹操即生疑心,对陈宫说:“董贼正重赏捉拿我,我俩小心为好,出去看看动静!”只听院里有人说:“捆牢杀掉,如何?”听到这么说,曹操二话没说,拔剑直入,瞬间将吕伯奢一家八口人全都杀死了。搜查到厨房时,却有捆着一头待杀的猪,曹操方知错杀。
曹操和陈宫急忙上马离开,途中正好遇上买回好酒的吕伯奢。曹操觉得留着吕伯奢多有不利,索性连真心善待他的好人吕伯奢的头也一刀砍下了。陈宫大惊说:“我们错杀无辜,已是终生内疚,现明知是恩人,却还要杀死他,这是天理中大的不义也!”曹操狡辩说:“留着吕伯奢,也会令他终生痛苦不绝,必会告官和言我俩不仁不义,为天下大计,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陈宫见曹操凶残不义,趁夜晚曹睡熟时,本想杀曹,三思后终下不了手,只叹息说错跟了曹操,只是离开了他。
曹操在赤壁大战前还中了周瑜的苦肉计,错杀了水军主将蔡瑁和张允,结果大败。
还有记载,一次曹操饮酒作歌赋诗,被功绩卓著的心腹刘馥指责了几句,他便借喝了酒醉为理由,一怒之下剌死了刘馥。第二天,他却又故意抱头痛哭说是错杀了。
杨修作为丞相主簿,算是曹操的贴身秘书,杨在曹操身边工作了十几年,足见曹对杨信任。但当杨修成为了曹植、曹丕兄弟争夺的对象后,杨修最后倾向了曹植。曹操经过反复思考,选定的接班人是曹丕,保曹丕便是保江山,留杨修就会给曹丕带来麻烦和威胁。所以,曹操以杨修泄露机密为由把他杀了。
曹操下了禁酒令,孔融作诗曰:“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孔言,如果说酒能乱世,那么纣王因色失国,现在为什么只禁酒,不禁婚姻呢?孔融以其才华文采,多次含沙射影与曹作对,最终冤死曹之刀下。此外,曹操还错杀了要为他洗脑治病的神医华佗,荀彧、许攸等人也相继被害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