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之死的死因很多,三国志记载是病役,可其中主因曹丕为主,献帝不死,士族不会完全归心曹氏。同时,如果献帝活得长久,则士族内部会内乱,自古帝王没有并存的。而后来,曹丕稳定其政局,是靠调和曹氏家族和士族的矛盾,献帝不死,这个矛盾永远有,而且会被外力利用,更加不稳。在往前说,曹操为何不称帝?而是囚居献帝,不让其与外有任何书信联系,甚至被关起来,这就是曹操害怕献帝联系各大士族,从而危及曹氏。那么这个就说明了,曹丕称帝,献帝必须死。正史利于帝王,所以多是正说。
蜀国如果拥有荆州,则蜀国之强,是魏很难比拟的。魏虽然居地大,而且广,但是周边矛盾非常多,外有匈奴后裔,内又不稳,而且吴蜀周边虎视,这对于魏来说也只能采取进攻策略,要守住太难,因此魏地是个以攻为守得地域。蜀地易守难攻,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可不仅仅是所谓的以攻为守了,而是要突出去消耗魏国的国力。诸葛亮六出祁山,很可能不是想占领魏国土地,而是一边消耗魏国国力,一边往前推进。司马懿做了统帅之后,是采取军事改革的策略,是建立中央集权军,而后四散之地为守兵,哪里被打就支援哪里,其实这个为司马懿后来推翻曹氏打了一个铺垫。曹操没死之前,魏国是各大将领各领一方的。司马懿建立中央集权军的前提,是依据中原的空旷,速度上要快,等于是加强防守,然后守中带攻,攻中带守。
三国志多是政治之说,没有过多涉及军事策略。三国演义是名著,在于罗贯中对历史的认知,其中不单单是所谓的小说了,也可以当做历史来看。历史又这么多重复的,很多禅让之后的皇帝,活不长,其死因也就不言而喻了,或者说三国演义没有给帝王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