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是完美无缺吗?对三国志及一些历史现象研究后发现,推崇诸葛亮是统治者的一种需要。后世对诸葛亮评价极具溢美之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其实他都配不上。从几个方面来看诸葛亮他不配政治家、军事家之号。它不过是三国演义的一种神话罢了。让我们将演绎进行到底。
之一,政治不开明。蜀国最先被灭,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蜀国政治体制落后于其它两国,后期无人才可用,当初只有马军五虎将,魏延、孟达、李严,谋士也不多,来投的人除川中的一些人外,其它地方基本上没有,反观魏国大家可以列出多少战将和谋士,当年与五虎将同期有多少,后来钟会、郭淮、邓艾父子、司马家族比皆是。而蜀国则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就说明诸葛亮做为丞相不能招揽、选拔人才,使蜀国逐步走向衰亡,不能称为政治家其一。
之二,政治上近视,当初与孙权有协议两家联合抗魏,暂借荆州,答应得了川中就要还荆州。为了眼前利益不还,使两家政治联盟破裂,而且反目成仇,造成蜀国两面受敌。得荆州是为了与川中在战略上互相呼应的。不还荆州又不认真去做,在守卫荆州的问题上极为草率。当荆州危机之时,不去救援,坐视荆州丢失,使蜀国失去出川之路,同时又逼反孟达。最后两弱国政治联盟破裂,荆州又没得到,真是成了丢鸡不成,反蚀米的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按在他身到合适。
之三,蜀国国力在三国中是最弱的,而诸葛亮确要连年争战,耗费大量国力,当时刘禅提出连年争战,要休养生息,诸葛亮执意不听,六出祁山北伐,造成国力空耗,无功而返。最后蜀国无人与魏可敌,无力与魏可敌,无友与已共同对敌。不败则是天大笑话。此种情况应为当代人鉴。
在清之前,真正把诸葛亮做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历史没有几人,只有在杜甫、陆游诗句找到一些只言片语。而真正做一些研究人确无人谈起,唐宋两朝,无人高度评价诸葛亮,像苏轼及其父、弟在一些历史政治评论中都无从谈起,一些人将苏轼,赤壁怀古一词解释中非要加进诸葛亮,真是可笑之至,按说苏轼、苏辙是四川眉县人,应当对诸葛亮有所了解,无论是正史与传说,苏轼的父弟应当比别人知道更多,也应该有一些评价,但是没有,为什么?请现代人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