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三国迷的评论一:
刘备当年与曹操对决,刘备战败,关羽被迫投降曹操。尽管曹操厚待关羽,但关羽不为所动,在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他毅然离开曹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单骑寻找故主。曹操也算大度,不但没有杀害关羽,反而赠送战袍、路费给他。曹操不杀关羽,原因有以下几点:
1、曹操想感化关羽。关羽是一员虎将,温酒斩华雄,诛杀颜良、文丑,万军之中,如虎入羊群,英勇盖世。曹操历来重视人才,希望通过善待关羽来感化他,最终让其投奔到自己麾下。所以,关羽战败后,曹操没有杀害他;关羽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曹操还是没有杀害他。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每个人的性命都朝不保夕。假如刘备死了,关羽无所归依,说不定他会念到曹操的好处,主动来投奔曹操。如果今后曹操彻底征服了刘备,而刘备也象关羽那样投降“朝廷”,关羽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归顺曹操。因此,放眼长远,曹操没有杀害关羽。春秋中文社区
2、曹操想在道义上占据主动。关羽是忠义之士,为人仗义,知恩必报。关羽投降了曹操,有感于曹操厚待自己,在替曹操立下了大功以后才离开他。对于刘备,关羽更是时刻不曾忘记。曹操赠给关羽一件新战袍,关羽却将它穿在旧战袍里面,因为旧战袍是刘备所赠,关羽说旧战袍穿在外面,看到它,就好象看见刘备本人一样。曹操送给关羽千里赤兔马,关羽一谢再谢,说倘若知道刘备的下落,骑上千里马,一日之内就可以见到刘备了。曹操深有感触地说:“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此外,关羽投降曹操时,曾经有过“三约”,其中之一就是如果知道刘备的下落,关羽要去追寻他,曹操对此也答应了。曹操胸怀王霸之志,一心想要统一全中国,为此,他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曹操不杀关羽,一是善待了义士,表明自己崇尚正义;二是兑现了承诺,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从而使他在道义上占据了主动。
3、曹操想教化身边将士。教育身边的将士,关羽是一本活教材。听说关羽挂印封金,径出城门,曹操手下的将军蔡阳想带兵去将关羽捉回来。曹操制止了他,并对追随他的将士们讲:“关羽不忘故主,来时明白,去时明白,真是个大丈夫啊!你们都应当向他学习”。曹操好人做到底,干脆带了几十个人赶去为关羽送行。曹操这样做,就是要让他的将士们明白,仁爱忠义,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忠义之士,不但受到自己人尊重,就是敌人也会敬畏的。曹操不杀关羽,以及后来处死卖主求荣的杨松,具有异典同工之妙,都是为了树立正确的导向,以此来教育身边的将士,让他们誓死不二地为自己出力。
资深三国迷的评论二:
公元200年,“曹公征下邳,擒关羽以归,礼之甚厚,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使张辽以情问之,羽叹曰: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终不可留。要当立效报曹公而去。及羽破颜良,曹公知其必去,厚加赏赐,羽悉封还,拜书告辞,归先主于袁军。左右请追之,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曹操不杀关羽,有以下原因:关羽是员猛将,人称万人敌,“百万军中取人之头如探囊取物”,曹操爱才,不愿杀之。此其一,其二,是时,曹操方与袁绍争锋,但处于弱势,曹操要收取天下人心,不得滥杀,其三,当时,刘备逃归袁绍,不杀关羽,而且让关羽为自己在战场上厮杀,可以达到分化瓦解的作用。果然,关羽为曹操阵斩颜良,投奔刘备之后,刘备也很快离开了袁绍。因此,曹操不杀关羽竟是一箭三雕。此外,曹操与士族有矛盾,因出身不好,是宦官之后,受到部分士族的轻视,曹操因此猜忌士族,尤其是所谓的名士,而关羽与曹操在这一点上臭味相投,两人不免惺惺相惜
资深三国迷的评论三:
仁义道德方面:
1,仁义。刘备以仁义为先,仁义是他的最主要的战略思想,不会轻易放弃。关羽放曹,不但是刘备军得到个能放走死敌的仁义之名,天下之士对于刘备也必定更加向往。何乐而不为。关羽放走曹操对刘备极为有利。
仁义道德方面总结:放走曹操对于刘备的民心增长有莫大好处。
孙权方面:
2,外交。与吴国外交可能会陷入瘫痪。曹操已死,北方忙于整理,正是孙权北上的良机,试问他会不会让自己的劲敌刘备得到发展?曹操已死,孙权原想利用刘备作为牵制曹操的计划就已不用再实行,刘备继续存在是孙权心腹之患。孙权与刘备的联盟是建立在劲敌曹操的前提下,曹操已灭,孙权就不会在讲情面借荆州,加上是周瑜领兵,更会出尽全力攻打荆州,使刘备无翻身之日。在外交问题存在这样的巨大裂缝之下,关羽若杀了曹操,刘备势必就无法在荆州待了。外交一灭,刘备建立基业的时间就更加无限期的伸延。关羽不杀曹操,吴蜀联盟就可继续,对于刚刚在奔小康的刘备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关羽不杀曹操为好。
3,孙权的实力。曹-,孙权就是天下实力最强者,必乘此机会,北伐西征,自取合肥,周瑜取荆州,这是赤壁后孙权的战略,若曹-,孙权必会加把劲儿。暂时不论孙权能否取下中原,就是荆州,想必刘备是难以取下。周瑜正在向荆州进发,以刘备当时无兵无粮无地的情况,与周瑜大兵抗衡凶多吉少,况也会得到攻打盟友的坏名。荆州孙权势在必得,没了曹操,就不会再出现借荆州的情况,因为对于孙权来说已没这个需要。孙权在曹-后必定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大势力,对于刘备日后的统一战争是极为不利的。故不杀曹操,可抑制孙权的发展,对刘备有利。
4,荆州。曹操一死,刘备对于孙权再无利用价值,反而有害,所以荆州一定不会相让,也当然不会出现借荆州的事。借荆州的前提是曹操未死,孙权尚要刘备为牵制曹操的盟友,以维持三分。曹操一死,孙刘再无借荆州的前提,孙权必定全力攻打荆州,特别在周瑜领兵的情况下。故曹操不死对于刘备得到荆州是极为有利的。
孙权部分总结:曹刘孙三家是三国的主要力量,曹操一死,孙权自然变成刘备的最大敌人,而杀了曹操会使与孙权的联盟翻脸,因此关羽不杀曹操是正确的。
曹操方面:
5,曹操不死,荆州守军思归,加上孙权不会进行太大的阻碍,因此刘备在这种情况下在曹军手上夺到荆州轻而易举。若曹-了,北方大乱,荆州曹军固然更加乱,但是孙权却不会仍有刘备占领荆州,刘备难从曹操手中夺到荆州。
6,对曹操的威吓。曹操在关羽手中得命逃走,是难再有勇气面对有关羽的荆州。就算曹操能面对,他部下的武将也必感关羽之恩,不敢建议攻荆,除非必要时。事实也是如此,曹操在赤壁后多对东吴发动攻击,对荆州却是敬而远之。
7,有人说孙权未必能攻下北方。对,曹操在北方根基稳固,加上曹操亲信遍布中原,就算曹操儿子没有能力负担着大任,难道曹操部下就会放任不管?孙权既然也难以北伐成功,更何况是没有根基的刘备。曹操方面总结:曹操不死,进攻东吴,先是抑制了东吴的发展,后是魏吴结怨,难以分心取荆州,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故关羽不杀曹操更好。
刘备本身的战略方面:
8,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是要先占荆州,后占益州,已成鼎足之势。在联吴北进,讨伐曹操。若曹操一死,不但隆中对的计策全失去效用,在荆州、联吴方面更是波折重重。隆中对不行,诸葛亮苦思多年的战略思想完全告吹,再想一个完全符合当时天下大事的计策是需要时间的,但使刘备军能等吗?故不杀曹操,对于继续实行隆中对计策有好处。
9,实力膨胀。若按有些人的说法,刘备继续取荆北伐,但是一刘备当时的力量难以成功,就算成功,势力一下子膨胀了这么多,对于一个势力的发展是不好的。任何事都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好。加上诸葛亮这种谨慎的人能否适应这种一下子膨胀的环境呀?占了这么多地方,需要的兵力、物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得到的。
10,诸葛亮的态度。由关羽空手而回诸葛亮的态度可以看到,诸葛亮对于关羽放走曹操还是高兴的,如果不是,诸葛亮大可让赵云、张飞与关羽换位。看来诸葛亮的意见与小弟暗合。
刘备本身的战略方面总结:曹-去对于刘备的发展是有极大障碍的,故还是放走曹操为好。
总结:总体来说,关羽不放走曹操由百害而无一利,在以上所说的十点论据的支持下,关于放走曹操对于刘备军是有利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