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展开序幕,赤壁战役、攻城战、英雄美人的传说,从未在时光中褪色,重现千里激战的万人战场,新三国群英传OL[私服版]全新开战。不仅带来领兵上阵的快感,更带来万人杀敌的新感受,全新特色四大职业,猛将,方士,豪杰,军师,愿以此全新玩法,魔化BOSS,拉风的兵种,炫丽装备,耐玩版,献给所有热爱三国群英传的新旧玩家。
 
网站首页 三国群英传家族 三国群英传文章 工具下载
三国的孟达为什么先叛蜀国再叛魏国?
文章作者:三国十万个为什么 文章来源:三国群英传版本制作|三国游戏信息 更新时间:2014-5-9 1:29:53 

无药可救的乐观先生苏东坡绝少作诗讥讽愤慨什么人,但他曾经观史感叹“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斛得凉州”这个伯郎就是东汉末年的凉州刺史孟佗孟伯郎,他以一斛葡萄酒贿赂张让,升任为凉州刺史,此后几乎成了官场钻营小人的代名词。恰如人们平常所言,有其父必有其子,孟佗的儿子正是坐拥上庸、捭阖魏蜀的孟达。对于孟达的评价,似乎无需多说什么,“臣诚小人,不能始终”这可是孟达本人给自己下的定义(《辞先主表》)。不过这种说法是出于孟达本身,还是另有隐情呢?孟达的反复背后埋藏着什么矛盾呢?他坐拥上庸的性质是什么?他最终的毁灭仅仅是因为机事不密、疏忽大意吗?

  1.孟达叛蜀的实质是什么?

  孟达作为法正的副手迎刘备入蜀,建安二十四年他指挥蜀中旧部四千攻占房陵,又兵进上庸。然而刘备却“阴恐达难独任”,派遣义子副军中郎将刘封“统达军”,这也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房陵、上庸、金城三郡入手后,曾经通张鲁、通曹操的当地申氏土豪也裹入其中,形成了刘备亲信、蜀中旧部、地方土豪并立的尴尬局面。东三郡实为一个小朝廷,是蜀汉内部纠纷的一个缩影。

  2.孟达降魏真的是不可原谅?

  刘封的欺压是造成孟达叛变的直接原因。刘封其人“有武艺,气力过人”但却不懂得政治,所以在与孟达、申眈的接触中一味地专横裸露矛盾,“夺达鼓吹”甚至许多琐碎的事情连刘备都已经获知。诸葛亮的书信里也提到“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试想在荆州覆败,孟达孤立房陵、上庸之际复受刘封侵凌,其处境何其困难,设身而论降魏国实在是脱离困境的唯一方法。

  3.谁应该为东三郡的先后叛变负责?

  在孟达率部曲四千家投降曹魏之后,申眈、申仪先后叛蜀,刘封被赶回成都。从表面上看孟达叛国投敌、刘封侵凌同僚是东三郡易手乃至关羽惨死的罪人。可实际上究其根本,负有主要责任的却是刘备本人!新人统旧人,亲信统旧僚,这是刘备一贯遵循的原则。然而刘封却不是统辖东三郡事务之最佳人选,刘备错选其人又显任他为副军将军,更助长了他的气焰,日后之失埋下了隐患。正好反应了蜀中新旧两派的斗争,而再究其最初的影响也要上溯到刘备初入成都大赏旧臣恣意而行的不良影响。

  4.孟达在上庸充当的角色是什么?

  孟达在投降曹魏后,受到曹丕的礼遇,加封建武将军并将东三郡的大部分地区合并为新城郡,由孟达担任太守,从此就开始了孟达在东三郡的割据。然而曹魏出于稳定安全的考虑也不敢轻易调动孟达所属的四千部署,加之其与申氏的连带关系,所以孟达在东三郡实际上是属于半独立状态,俨然曹魏的一个“自治区”。东三郡成为了魏蜀两国默认的信息交流通道,刘备称帝前派韩冉试探曹丕落脚于孟达处,夷陵兵败黄权降魏由孟达斡旋,李鸿从魏至蜀、王冲由魏降蜀都在孟达处停留。可见孟达治下的西城郡已经成为斡旋两国矛盾和处理特别事务的过渡地带。

  5.孟达返蜀的想法何以死灰复燃?

  孟达再叛曹魏,固然有其受人嫉恨的缘故,但根本上还是要从蜀中新旧两派的矛盾说起。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了蜀政,而李严任蜀国都护,形成新旧调和的格局。诸葛亮在处理新旧人矛盾时往往采取平衡之策,废廖立而安旧人、迁来敏而安新党,对于东三郡事件又是各打五十大板,另杀刘封谢众。然而诸葛亮与李严之间的矛盾却逐步升级。诸葛亮与李严都曾致书孟达表示游说,但是性质却不一致,诸葛亮所言“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重在宣扬刘备之义,争取其实力。而李严却言“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可见孟达不但是魏书两国博弈的砝码,更是蜀中新旧两党博弈的砝码。

  6.孟达败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孟达的失误是在不应该的时间做出叛魏归蜀的决定。孟达决意归蜀是在诸葛亮调虎离山,引李严入汉中剥夺其军政权力之际。而孟达一者属于原旧僚势力、二者与李严交往甚密,他的归蜀很可能造成蜀中新旧势力的重新洗牌,更甚妨碍其对于李严的问题的处置。所以诸葛亮选择了促成孟达败亡。诸葛亮制造了郭模诈降的事件,使其通过申仪泄露孟达的归降意图,促成其速死。所以孟达实际上是死于诸葛亮的借刀杀人。

资深三国迷的评论一:

孟达第一次出场是张松给刘备送完地图后提到的,当时捎带提的还有法正法孝直。说是“久慕皇叔之英名”啥的。我当时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个小时候看的黑白片《小兵张嘎》里吃西瓜的典型的汉奸嘴脸。事实证明,这仨都是白眼狼。刘璋对他们也不算很坏,做的是不错的职位,领的是很高的薪水。可是还是起心反叛。他们的理由堂堂正正:天府之国,惟有德之士居之。听起来象回事。可是用诸葛亮评价魏延的话:“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痛快淋漓,立刻揭露了这几个败类的嘴脸。
  苍天有眼,张松早早被杀了。当时的情景使我想起我看过荷马史诗里特洛伊也有个叛贼在图谋期间被杀。但看那家伙被杀时有点怅惘,看张松被杀时心里忍不住想幸灾乐祸一下。法正很潇洒地活着,封了蜀郡太守,然后露出了真实嘴脸:仗着有孔明撑腰,睚眦必报。果然是一派小人嘴脸。可那时孟达呢?我倒奇怪了,这小人怎么不露点劣根性呢?
  终于,在关羽被围时,廖化舍命出来要救兵。身在上庸的孟达却按兵不动,还挑拨刘封休要出兵。那是十年前,我九岁,对关羽仰慕得很,恨不能把孟达挫骨扬灰。然后孟达似乎也看穿了我对他的恨,溜到魏国做了一个很不错的官,依然掌管上庸——注意,上庸虽是山城,却是荆州通往汉中的唯一道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然后,在老罗虚构的安居平五路一事里,孟达碍于和李严的交情,硬是拖延了十万大军的作战计划。这也是我唯一对他印象好的一次。
  然后,就是公元227年的事,孟达起心反叛。我算了一下,那年他56岁了。任何一个人到了老年都会有点彻悟。说真的,我真的无法理解——小说中——孟达为何要造反。三国鼎立,谁的实力强大尽人皆知。诸葛亮无敌的神话在高人眼中是不确定的,而孟达也断非无谋之辈。所以这一点而言,孟达是很有骨气的。至少是迷途知反,还带点悲壮色彩。
  后来孟达被司马老儿宰了,人都把孟达起事论为失败。但小说读者或许没发现一件事:孟达临死前杀了一个人,魏国当时的第一猛将,徐晃。联想到和徐晃仲伯之间的张颌后来在对蜀作战中的无敌,可以明白杀了徐晃有多大的功劳。
  在我九岁时,我恨孟达,但是我现在十九岁了。仔细想一下,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他在待遇不错的条件下宁跟刘备,是否真是为了功名利禄?他在关羽危急时不发救兵是否真的错误?以上庸人马之少,吴兵重围之严,何况一旦救关羽不成,吕蒙乘机袭取汉中,蜀汉亡矣!孟达当时做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说实话,关羽一死,荆州一失,就注定了三国最后的结局。孟达当时做的决定可能是影响整个历史进程的,但以他如此微弱的能力,无法左右天下大局。可以这么说:即使关羽能救,荆州也必失,历史终究无可改变。
  而他在晚年,已经可以悠闲地做一个郡守的情况下,却忽然起兵。他应该知道,即使他成功,蜀汉也难以统一天下。他应该知道,以他的兵力,突入关中也是死路一条,但他还是这么做了。
  我很难猜度他的心路历程。一个人在转战多年后,自然而然地会回忆很多事。他如此做,或许真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了无遗憾。
  所以,孟达,从某个意义上说,是个来去明白的男人。我认为。

资深三国迷的评论二:

孟达素来就是反将,是刘备进驻巴蜀后收降的。后来反蜀也有点不得以意思,毕竟教唆刘封离间他于关羽关系,致使关羽无援而亡是刘备不可容忍的,不跑的话和刘备无亲无故的(就算是亲故也是死路一条的)包死不活,至于诸葛亮还要纳降孟达这是因为:1“老刘已经死了,现在时孔明兄做主啦”,孔明兄不会像老刘那样嫉恨!2 都这了蜀国中后期了,大将都差不多死光了,5虎貌似也没几个了,蜀国国力拖不起啦,毕竟不战而降,才是真理 3 孔明兄也快归天了,为了老刘的遗愿兴复汉室,得加快速度啦,纳降孟达分路群击,长安可定也,汉室可兴焉!全是战局谋略所需也!

浏览次数:126
最新文章
· 究竟是谁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并非昏庸后主刘...
· 三国群英传私服双分流设置方法...
· 三国群英传私服单机测试帐号注册方法...
· 失荆州——大意的不只是关羽...
· 诸葛亮北伐对曹魏经济的打击...
· 三国演义中人叹息的人物...
· 任人唯亲 穷兵黩武 细数诸葛亮十大败迹...
· 内政上孔明强于周瑜 军事能力差得远?...
· 诸葛亮神机妙算:何以最终斗不过司马懿?...
· 蜀汉竟是历史上最清廉的帝国...
热门文章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曹操杀了或逼死了哪些人...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什么意...
· 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上将?...
· 三国之大霸主马超后传...
· 乱世英雄刘备迷恋孙尚香...
·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哪四个?...
· 大家怎么看待曹操这个人物?...
· 剑灵三国---武神塔第一层攻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更多私服网站帮助工具下载友情连接

Copyright 2013 www.youe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站最终版权归属于 三国群英传发布网 所有
浙ICP备090235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