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展开序幕,赤壁战役、攻城战、英雄美人的传说,从未在时光中褪色,重现千里激战的万人战场,新三国群英传OL[私服版]全新开战。不仅带来领兵上阵的快感,更带来万人杀敌的新感受,全新特色四大职业,猛将,方士,豪杰,军师,愿以此全新玩法,魔化BOSS,拉风的兵种,炫丽装备,耐玩版,献给所有热爱三国群英传的新旧玩家。
 
网站首页 三国群英传家族 三国群英传文章 工具下载
你知道多少演义中的赵云故事?
文章作者:三国十万个为什么 文章来源:www.youez.com 更新时间:2014-6-18 21:35:55 
赵云开始跟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赵云七进七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保护刘禅和甘夫人安全脱险。刘备入西川,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贡献。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子龙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在演义中,赵云英武潇洒,武力超群,数次成为孤胆英雄,被刘备赞为“一身都是胆”,是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小说人物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他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救了公孙瓒,曾和多名三国名将对战,冲锋陷阵未尝败绩,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汉中王时封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五位将军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五虎将之名因此成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国勇将代名词。而赵云又有许多机智应变、忠君为民的出色表现,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

  死后被后主追封大将军,谥顺平侯。
  《三国演义》有赞赵云诗曰:
  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阪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应得显神威。
  八面威风杀气飘,擎王保驾显功劳。非干后主多洪福,正是将军武艺高。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昔日战长阪,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钢枪匹马冠三军,前后无双勇绝伦。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端的胆包身!
  长阪坡前血战时,皆言人马似龙飞。今观汉水全无敌,方表将军有虎威。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
  央视《三国演义》有歌一篇:
  虽未谱金兰 前生信有缘 忠勇付汉室 情义比桃园
  匹马单枪出重围 英风锐气敌胆寒
  一袭征袍鲜血染,当阳常志此心丹
  子龙 子龙 世无双 五虎上将威名传
  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赞赵云诗
  司马温公(应为司马光)有长阪词:
  当阳草,当阳草,点点斑斑如血扫。
  借问当时何事因?子龙一战征旗倒。
  曹公军将魂魄飞,杀入重围保家小。
  至今此血尚犹存,不见英雄空懊恼。
  林汉泉古风:
  当年玄德走江陵,路次当阳少甲兵,
  忽被曹瞒驱铁骑,军民胆落尽逃生。
  赵云独仗英雄气,舍命浑如落叶轻,
  枪搅垓心蛇动荡,马冲阵势虎飞腾;
  怀中抱定西川主,紫雾红光射眼明。
  斩将夺旗世罕比,擎天保驾功业成。
  我来少憩长阪下,斑斑莎草血犹腥。
  子龙子龙在何处?仰天长叹三两声。
  全忠全义真堪羡,永远标题翰墨青。
浏览次数:104
最新文章
· 三国杂史中各武将的名马...
· 刘备至死尤在算计着孔明...
· 刘禅其实是个好帝王...
· 三国官职一览表...
· 刘备的传说:借用皇叔身份实现美国梦...
· 国蜀汉政权最先灭亡的十大原因!...
· 刘备不是传说...
· 三国鼎立后,为什么是魏国最终统一天下呢?...
· 三国时期盗墓成风的原因?...
· 蜀国老将黄忠是怎么死?...
热门文章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曹操杀了或逼死了哪些人...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什么意...
· 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上将?...
· 乱世英雄刘备迷恋孙尚香...
· 大家怎么看待曹操这个人物?...
·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哪四个?...
· 三国之大霸主马超后传...
· 剑灵三国---武神塔第一层攻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更多私服网站帮助工具下载友情连接

Copyright 2013 www.youe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站最终版权归属于 三国群英传发布网 所有
浙ICP备090235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