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展开序幕,赤壁战役、攻城战、英雄美人的传说,从未在时光中褪色,重现千里激战的万人战场,新三国群英传OL[私服版]全新开战。不仅带来领兵上阵的快感,更带来万人杀敌的新感受,全新特色四大职业,猛将,方士,豪杰,军师,愿以此全新玩法,魔化BOSS,拉风的兵种,炫丽装备,耐玩版,献给所有热爱三国群英传的新旧玩家。
 
网站首页 三国群英传家族 三国群英传文章 工具下载
诸葛亮是怎样独揽大权成为蜀国的太上皇?
文章作者:三国十万个为什么 文章来源:www.youez.com 更新时间:2014-6-28 0:52:50 

刘备讨伐吴国,失利,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自知不久于人世, 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往成都, 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关于刘备托孤,《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

孔明等泣拜于地......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先主刘备)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罗贯中这一段把刘备的狡诈多疑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一面对诸葛亮说,如果我的儿子不行,你可以取代他。一面又对赵云说,早晚看好我的儿子,莫辜负了我。

这分明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并且还在人为的制造矛盾。刘备就是再不信任诸葛亮,也不至于说出这么傻的话。历史上的刘备,在去世托孤的时候,其实是非常信任诸葛亮的。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记载的非常简略,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为副。没有语言描写。

《三国志.李严传》:“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记载的也非常简略,是李严、诸葛亮两个人,并辅少主。

详细内容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面: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备托孤,近似于孙策。阿斗好比当年的孙权,文官诸葛亮好比当年的张昭,武官李严好比当年的周瑜。

当年孙权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现在的阿斗、李严两人根本就没起到作用,内事、外事、大事、小事,都是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

刘备在的时候,诸葛亮只是丞相虚职,不设丞相府的。现在是“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益州地盘就是蜀国(当然还是有区别)。诸葛亮既行使相权,又行使皇权,那么,阿斗的角色就象汉献帝,诸葛亮的角色就象董卓、曹操。

诸葛亮的位置,就是当年董卓、曹操的位置。

诸葛亮是用什么妙计手段排挤掉竞争对手李严,把持住少年皇帝阿斗(17岁)的呢?并没有耍什么手段。这是建兴元年的事,建兴元年就是章武三年,刘备死的这一年。刘备四月死的,诸葛亮不可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排挤掉竞争对手。

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刘备安排的。

刘备所说的话中:

1. 你比曹丕强10倍!曹丕干的什么事?废皇帝!

2. 阿斗,可以辅你就辅;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两点,话中有话,看似平常,玄妙无比,水平相当高超。刘备当然也不希望诸葛亮真的去篡位,刘备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诸葛亮若凭良心的,就不该去篡位,若不凭良心,就有条件篡位。

如果真的有人篡位,可以肯定的说,无论怎样安排,只要他一死,他就永远管不了了!从最坏最坏的结果打算,若真有人篡位,还不如给诸葛亮篡位要好些。

光分析语言还不够,从刘备的行为及一系列具体的安排来看,他没有对诸葛亮采用任何控制、牵制手段,而是让他放手去干的。

 

1. 刘备在白帝城叫诸葛亮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思熟虑,并不是临时冲动的、应急的决定。

2. 托孤大臣一般至少2个以上,相互钳制约束。而刘备实际上只安排了诸葛亮一个人。那个李严为副的,仅仅只是个摆设。(给刘璋旧部一个面子。),既然是副的,就不可能和诸葛亮平起平坐。

3. 刘备把李严留在永安边境,李严就没有条件接触新皇帝阿斗。李严怎么能够去辅佐?其实就是让诸葛亮一人当家。

4. 诸葛亮一人当家,阿斗不愿意怎么办?刘备叫阿斗拜诸葛亮为父。父如君,阿斗必须听诸葛亮的。

5. 诸葛亮相当于阿斗“父亲”的角色,基本上就等于允许诸葛亮行使皇权加相权直到他去世为止,诸葛亮去世了,“儿子”阿斗接任。因为刘备没有给阿斗一个明确的亲政时间!

刘备给诸葛亮开出的价格,是历史上所有皇帝中最高的一个!所以诸葛亮很轻易地就独揽大权了,一接班就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其他官员中没有人具备和他进行博弈的条件,只有他侵占别人利益的优势条件。

 

这是刘备做出的最后一个决策。利弊关系如何呢?排序如下:

1. 阿斗的皇位安稳,蜀国昌盛。这是最好。

2. 若蜀国不能昌盛,阿斗的皇位安稳。也好。

3. 若蜀国昌盛,阿斗的皇位丢失,只要诸葛亮能善待他。不太好,但也可以。

4. 若蜀国败亡,阿斗惨死,最最不好!

这是刘备去世后,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刘备肯定是希望儿子、国家两者都好,那么,在这两者之间,刘备究竟是把那一个的利益摆在前面呢?

在刘备看来,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水平,其他人是达不到的。

1. 放手让他搞“独裁”,对蜀国的利益可能多些,对儿子的利益可能存在威胁。

2. 找一个人钳制住诸葛亮,限制他的才能发挥,对儿子的利益可能多些,对蜀国的利益可能不多。

那么,很明显,刘备最后的一个选择,是真正为“公”着想的。

如果是为私,就不会给诸葛亮轻易独揽大权的机会。

 

而诸葛亮也是鞠躬尽瘁,但他最终只达到了第二个标准,即:蜀国没有昌盛,阿斗的皇位是安稳的。真正对得起刘备父子。所以诸葛亮成为封建社会的楷模。

 

(16)诸葛亮七擒孟获

刘备去世后,丞相诸葛亮当政。南蛮(今约缅甸北境)反叛,诸葛亮率军南征,上演了一出七擒孟获的好戏。

 

(一)故事简介

 

1. 双方首战,诸葛亮擒住南蛮首领孟获。孟获不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要赢你并不难。于是诸葛亮放了孟获。
2. 孟获回去后,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看清楚了,没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夜,孟获挑选五百名刀斧手,悄悄摸进蜀营,没有任何阻挡,孟获正在暗自高兴,不料蜀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诸葛亮又把他放了。

3. 孟获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知蜀军军情,你领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献宝,藉机杀了孔明。孟优来后,孔明在酒内下药,让孟优等蛮人吃喝,全部烂醉如泥。

当夜,孟获带三万兵来,大败,被马岱截获。孟获仍不服,诸葛亮又放了他。

4. 孟获借了十万兵来战。诸葛亮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到蛮兵威势已减时,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逃到一棵树下,见孔明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掉入陷坑里被擒获。孟获仍不服,孔明又放他回去。

5. 孟获向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诸葛亮不杀之恩,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诸葛亮。孟获还是不服,要再与诸葛亮决战,诸葛亮又放了他。

6. 孟获的妻弟将孟获押来投降,诸葛亮知道是假,一声令下全部拿下,并搜出兵器。孟获不服,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7. 孟获又请来乌戈国的藤甲军,与孔明决战。孔明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二) 策略分析 

人们总是对精彩而怪诞而高尚的故事更感兴趣。

这个故事固然是瞎编的。但我们单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双方其实是在博傻,看谁比谁更傻!因为双方都有优选策略却弃之不用,都采用了最笨的方法。

 
1. 孟获

孟获的对手既强大又聪明,根本就无法取胜,但弱点是心慈手软,捉住了不杀。那么,孟获的优选策略就是:第一次被捉住后就归顺,不要硬拼,等诸葛亮率大军回到了成都后,他再反叛。若诸葛亮率军再来,他再归顺。

这样折腾个七次,以逸待劳,叫对手疲于奔命,保证够诸葛亮受的了!

在故事中,孟获没有采用优选策略,赌气连续硬拼的后果就是:输了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本钱输完了,又把亲戚的本钱也输完了,又把从朋友、邻居处借来的本钱也都输完了,最后还是归顺了诸葛亮。

优选、劣选的结果都是归顺。一样的。但优选存在3个好处:一不会浪费那么多精神力气。二不会欠一屁股账。三是依然持有反叛的主动权。而劣选则没有。

结果虽然都是一样的,但优选策略支付的是最低成本,而劣选策略支付出的却是最高昂的成本!

 

2. 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捉住对手后,对手已经确认了:“绝不归顺。”这个时候,诸葛亮的优选策略是:杀掉。杀掉不愿意归顺的孟获,换一个孟获手下愿意归顺的部将坐孟获的位置。

如果不杀,指望孟获回心转意,则不太靠谱。理论上,只要诸葛亮不杀,孟获就有可能无限度的博弈下去,第7次不行就来第8次,第8次不行就来第9次,一直进行到N次......无限延展,你怎么办?!不耐烦了还是要杀,还不如第一次就杀。

在故事中,诸葛亮不想杀人,企图以德服人,所以没有采用优选策略,结果:

a. 搞的自己手下将士怨声载道,我们费那么大劲才捉住,你一句话就放了。我们还该不该继续为你卖力呢?

b. 孟获手下的将士本来是有心要归顺的,把孟获捉来,诸葛亮又放了。那么,诸葛亮是不是存心故意要放孟获回来杀我们呢?我们究竟还归不归顺呢???

c. 孟获本来战术平平,自从和诸葛亮反复切磋之后,就变的越来越狡猾,越来越不好对付了。导致诸葛亮不得不大开杀戒,火烧藤甲兵。

d. 诸葛亮火烧了好多万藤甲兵,导致自己折少了几十年寿命。

e. 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诸葛亮走了之后,南蛮照样的还是反叛,且老是反叛。七擒七纵根本就没有起到半点作用。

本来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得到人心,想不杀人。但采用劣选策略导致的结果却是:失去了更多的人心,杀死了更多无辜的人。与出发点完全相悖。

如果采用优选策略,则只会得到更多的人心,只杀死了一个人,所耗费的时间为最短,所浪费的社会总值为最少!怎么算,都是最经济的。

 

(三)历史记载

 

故事中的诸葛亮企图“以德服人”,违背了价值规律。南蛮不一定会因为你个人的德高就不反叛。在反叛的代价高于不反叛时,多数会选择不反叛。在反叛的代价低于不反叛时,多数就会选择反叛了。

诸葛亮老是提供孟获0成本的反叛代价,当然就是错的。那么,“德”究竟可不可以服人呢?还是可以的,在不违背价值规律的前提下,德,是可以服人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征服南蛮,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德高,也不是为了和孟获这样的人比手段赌输赢。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所以,他的一切战略战术都是为获得利润而服务的。至于孟获杀不杀,根本就不是主要问题。

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是相当正确的,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三下五除二,快速扑灭了南蛮的反叛,叫他们交钱进贡,服不服都要交的。从此每年有三百多个邻邦向蜀国进贡。

《三国志》云:“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前后最多6个月就摆平了,所获得的惊人利润,足以富国强兵。不仅解决了这一步的问题,也同时解决了下一步的问题:攒够了攻打曹魏的本钱。后来七出祁山,那可都是有底气的。

 

(17)以少胜多的战术

诸葛亮辅政之后,面临和刘备同样的选择:先打曹魏,还是先打东吴。诸葛亮做出了和刘备完全相反的选择,他决定先打曹魏。

曹魏强,西蜀弱,弱者失败是常态。但是弱者要想战胜强者,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在战术上还是有依据的。我们先来看一个“以少胜多”的简单模型。

 

设:多方为16万人,少方为10万人。

1. 如果硬拼,可以预见的是:少方要吃亏。结果是:多方的胜率大。

2. 少方如果将多方分割开,先吃掉“多方中的少方”,则可以预见的是:“多方中的少方”要吃亏。结果是:少方的胜率大。

3. 无论是以多胜少,还是以少胜多,都不违背“拣软柿子捏”的大原则。

 

我们给少方附加一些条件后,看看战果如何:

 

其一、

假如,少方可以选择从两个方向进攻多方,也就是说,多方需要同时守住两个据点,才可以守住。规定少方攻来时的人数大于防守方时,为攻方获胜。少方攻来时的人数等于或小于防守方时,为守方获胜。那么,多方将如何分配兵力呢?

1. 多方在两个据点各守8万,平分。则少方集中10万兵无论攻哪边都胜。所以这个分配很不好。

2. 多方在一边守10万,另一边守6万,总之,只能满足一边可以等于或大于少方的10万兵。那么,少方如果攻向了10万一边就输了。如果攻向了6万一边就赢了。二选一,攻破的概率为50%,而多方守住的概率也为50%。变成一样的了。

在上述条件下,10万对16万,就变成了均势,各有50%的取胜机会。互不吃亏。

 

其二、

又假如,少方可以选择从三个方向进攻多方,也就是说,多方需要同时守住三个据点,才可以守住。规定少方攻来时的人数大于防守方时,为攻方获胜。少方攻来时的人数等于或小于防守方时,为守方获胜。那么:

无论多方怎样守,只有一个据点可以满足条件,另外两个则无法满足。少方集中10万兵,随机任选一路攻之,攻破的概率为67%,而多方守住的概率为33%。攻方获胜的概率加大了。

在上述条件下,10万对16万,少方居然变成了优势,赢面比较大。多方明显的是吃亏。

 

这个简单模型说明:少方要想战胜多方,必须附加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得逞,诸如:

1. 集中兵力,尽量不要分散。(尽管集中有风险,但还是以集中比较占优)

2. 主动进攻。进攻方总是可以占优。(不信的话,可以统计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各类高水平的大师赛数据,先走的一方很容易先赢。为什么?先走的一方只有在实力略小于对手的情况下才是和后走方对手获胜的机会是均等的。)

3. 选择权越多,则越占优。当少方有多个进攻路线选择时,多方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究竟该守哪好,等同于被分割了。多数情况会接近“赌运气”。这样,少方就有条件突袭而胜之。

少方战胜多方,所附加的各种条件,都是围绕“怎样攻击多方的薄弱环节”而设计的,只要牢牢抓住这个要领,“拣软的捏”,就错不了多远的。

 

诸葛亮选择主动攻击强大的曹魏,是在与曹魏停战几年之后,发起的突然袭击,打的曹魏措手不及,是很正确的。尽管结果不可预知,但从战术上看,这是属于高胜率的做法。

当时,仅次于诸葛亮的魏延有不同看法,诸葛亮要出祁山,魏延要兵出子午谷。这说明:

1. 从“突袭曹魏,出奇制胜”的角度来看,双方并没有冲突。一致的。

2. 从“进兵的路线选择”角度来看,双方有激烈冲突。

究竟哪个更好,已无法证明,从概率上看,都是高胜率,并且结果都是不确定。所以无法评价,只能认为都好。(魏延的方案应该更加出奇。),都是符合以少胜多战术的。

其实,进攻方对“进攻路线”有争议是一件好事情。这说明都有取胜的可能性。选择权越多越好。反过来说,防守方只会更加痛苦!防守方的争议只会比进攻方更大!更激烈!因为究竟防哪边好?防守方只会更加不知道!

这还是在防守方有防范意识的情况下。若是没有防范意识,那还好!

 

攻打曹魏,从战术上看,可以。从战略上看,行不行呢?

不行。因为曹魏为甲方最强,东吴为乙方略弱,西蜀为丙方最弱。要想战胜甲方,必须乙丙联合。如果乙方没有攻击甲方的意思,丙方单独去做,丙方就很容易吃亏。

在这种情况下,丙方选择伺机勒索乙方是有可能产生收益的。应该要实惠些。毕竟对付乙方总是要比对付甲方更容易些。

但是诸葛亮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放弃了勒索乙方,主动去攻打甲方。那么,他的这一决策,究竟是高明呢,还是错误呢?

(18)战略究竟能不能修改

都说诸葛亮一生不肯弄险,不是的,他单凭蜀国一方之力就去攻打强大的魏国,这就是在弄险!并且他弄的是三国时代最大的一个险!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曹操虽然火烧乌巢是弄险,但那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才弄险的。和诸葛亮主动弄险是完全不同的。

敢于主动弄险的人,不仅需要有高度的智慧,更需要有非凡的勇气!

 

上回说了,诸葛亮如果突然袭击曹魏,在战术上是可行的。但在战略上存在问题。因为攻打最强的甲方,需要与乙方孙权合伙行动才具备条件,如果丙方诸葛亮单独进攻甲方,就很容易吃亏。

那么,这个战略上的大漏洞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我们还是先回过头来再看一下“隆中对”的战略要点:

1. 跨荆益二州,

2. 等天下有变,

3. 分两路出击。

请问:这个战略决策从制定之日起,是否必须永远的坚信并执行下去?多数朋友可能会说,是的,必须。

不是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支持:一个定好了的战略决策,必须永远的执行下去。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任何一个“战略”,他的实质都是“策略选择”,而不是“宗教信仰”。只有宗教信仰才必须坚信不疑,永远不变的。

“策略选择”,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是由“当前环境(条件)”提供“选择范围”,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选择出的一个最占优或比较占优的策略。

那么,只要当前环境(条件)不变,选择范围也不会变,优选策略也就没有必要变,这就应该坚决执行。

如果当前环境(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选择范围当然也就跟着变了,那就应该在“新的当前环境”下,做出新的优选策略,才是正确的。如果还继续执行已经过时了的“优选策略”,这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由此可见,战略是可以修改的。环境变了,策略亦需要变。

“隆中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正确的。荆州投降后,环境变了,策略亦变。放弃“隆中对”,执行最新的优选策略:到交州当流寇去。

赤壁之战,得到荆州后,环境又变了,又开始执行隆中对。并且已经实现了第一步计划:跨荆益二州。这时,孙权勒索去了半个荆州,第一步计划损失25%。因此,在这个最新的“当前条件”下,应该设法夺回右荆州才是在执行隆中对。

但是关羽没有去抢右荆州,也没有任何对右荆州下手的动机,所以他就错了,他又把左荆州也弄丢了,这就错远了!

在这个“当前条件”下,刘备想抢回荆州,这其实是在修复关羽留下的错误,是在坚定地执行隆中对计划。但是他没有选好下手的时机,最终没有得逞。

现在,诸葛亮当政,如果他还要执行隆中对,也是正确的,那就该先落实第一步计划,抢回荆州。达到“跨荆益二州”这一标准之后,再“等天下有变”。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没有做,就说明他已经抛弃了隆中对战略。

为什么抛弃?过时了。在新的局面下,当前条件发生了变化,又有了新的选择范围,在新的选择范围之中,又出现了比“隆中对”更好的策略选择!

是什么呢?

放弃“跨荆益二州”,改变成“跨益凉二州”。

 

诸葛亮说要讨伐曹魏,匡复汉室,假的,这只是个掩人耳目的幌子。

曹魏的首都在东边,“头”对着孙权,“尾”对着诸葛亮。诸葛亮只想袭其尾,其尾就是原先董卓的西北凉州,曹魏的边陲薄弱地带。如果诸葛亮成功地割到凉州,则曹魏很难做出“花巨大代价以重兵夺回边陲”的选择。

也就是说诸葛亮并不是真的要攻击甲方,而只是攻击甲方不太重视的10分之一。那么,不疼不痒的,甲方曹魏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可能会重视,可能不重视,总之不至于全力以赴。从而甲方的矛头依然还是对着威胁最大的乙方!

这种“蚕食”计划是非常高妙的。每次都弄的曹魏不知道该派多少人、该花多大成本才好。少了不够,多了浪费,关键是太远。更重要的是,曹魏不会花本钱从这里攻击诸葛亮,只会以最低成本取守势,守住即可。

诸葛亮只侵占甲方不太重视的10分之一,你说他是在以丙方之力单独进攻甲方吗?似是而非,说不清楚,就算违背了“丙方不宜单独进攻甲方”的大原则,也只违背了10分之一,根本没多大事!并不会因此而成为受害者。

事实上,曹魏一直是取守势,守住即止,从没对诸葛亮反扑过!

我们再看魏延的“蛇吞”计划:企图兵出子午谷,一口吃掉长安。长安是魏国的西京(汉献帝迁来的),首都级别的,特别敏感的地方。攻击长安,就等于是攻击魏国,战略上就等于丙方单独进攻甲方,这肯定是要受害的!

如果按魏延的,吃掉西京长安,魏国就很容易做出简单而一致的的应对策略:坚决反扑,夺回长安!如果按诸葛亮的,不打长安,只取离长安更远的以西边陲,则魏国的决策机构分歧一定会很大,并且多数会认为不太重要。

魏延和诸葛亮的看法,战术虽一致,战略却有天壤之别,魏延在战略上已经构成了“丙方单独进攻甲方”,而诸葛亮却不没有。孰高孰低,泾渭分明。

 

诸葛亮声称要匡复汉室,其实是想只侵占凉州。许多人都说诸葛亮出兵祁山,想消灭魏国是行不通的。行不通很正常,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消灭魏国的这种预算!他只是想先掠点地减小差距,然后“等天下有变”时,再考虑消灭魏国。

从诸葛亮一系列的行为来看,没发现他有消灭魏国的意思,一直都是在想怎样搞到凉州,使西南益州和西北凉州连成一片。

在当前条件下,想消灭魏国,无论你走哪条路,战略上都是错的!但是诸葛亮不打算消灭魏国,只抢他一点地,先缩小差距,为将来创造条件,就是最妙的一招了。

这一招可以预见的最大害处是:敌人防守到位,我方没有抢到凉州。而敌人不至于反扑,我方也不至于造成亏损。这是按最倒霉的情况估算的。无害。

而可以预见的好处是:成功取得凉州。则蜀国有2个州,孙权2个州,曹魏总值减小了,联军总值变大了,联军的裂痕不增加。三方的差距正在缩小。并且蜀国有条件继续往前推进,对西京长安构成威胁。

这比隆中对要强多了。我们假设诸葛亮继续执行隆中对战略,勒索孙权,取荆州成功了,则蜀国有2个州,孙权1个州,曹魏不变,联军总值不变,但联军裂痕加深。

同样都是跨两个州,等天下有变。怎么算,执行新的战略都要比“隆中对”的利益更大!

(19) 策略的碰撞

曹丕病死后,曹睿继位,诸葛亮选择在这个情况下进攻魏国。好的。此时,蜀国经过五年的恢复发展,比刘备时期要很强一些。

诸葛亮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关中。长安方向。今陕西一带),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凉州方向。今甘肃一带)。很明显,消灭魏国是假,抢魏国最远的边陲地盘是真。

整个陇右最关键的据点是天水。由于魏军没有防备,这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兵力进行抵抗。因此诸葛亮大约只用了一个月左右就进到天水郡。陇右震动,安定、南安和天水三郡投降。又收服了魏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

控制了安定、南安和天水,平定其余各地就是迟早的事。这个时候,诸葛亮只有两个工作任务:

1. 平定(对内)。新得到的陇右(即凉州)必须平定、巩固。

2. 防守(对外)。阻止魏国派兵前来争夺。

这两个工作做好了,诸葛亮就可以确定得到凉州,实现“跨益凉二州”的计划。这是最现实也是最实惠的做法,请不要惋惜他没有去消灭魏国,能不让魏国消灭他,这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再神的人也得从实际情况、先决条件出发。

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可以预见的好处有:

地盘扩大,国力增强。霸住丝绸之路,可以得到西域良马等物资。缩小三国间的差距,将一个跛足的“三国鼎立”改变成一个均势的三国鼎立。有条件长期周旋下去,而不至于速败。

并且,只要魏吴有交战,诸葛亮就有条件:既可以冲击魏国的关中长安,又可以勒索吴国的孙权要荆州(能跨两州就不怕吴蜀失和)。处于有利位置。

诸葛亮现在已经得到了凉州,但是还不能“确认”。因为魏国还没有表态。只有在魏国做出明确的表态之后才可以最终确认。

 

魏国无非有3种选择:

1. 认为不重要。行为就是:不闻不问,不派兵过来,任其自然。

2. 认为中等重要。行为就是:派中等兵力过来,守住关中长安。能打跑诸葛亮就打跑诸葛亮,在不能打跑诸葛亮的情况下,底线是:放弃凉州,但一定要守住关中,不让诸葛亮进一步侵占过来。

3. 认为十分重要。行为就是:派重兵过来,坚决打击诸葛亮,一定要把诸葛亮赶出凉州。

第一种当然最好,但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三种固然最坏,但也不大可能。魏国敢调重兵过来,孙权就敢打他的“头”!孙权就是不打他,魏国这笔巨额投资本身就是很不划算的。

于是,魏国只能采用常规手段,派中等兵力过来,命张郃带5万兵防守。诸葛亮带的是10万,张郃只有5万,那么,对于张郃来说,并没有“必须取胜”的预算。5万能胜10万当然是最好,不能胜,也一定要防住,不让诸葛亮再继续推进就行了。

 

双方都有自己的策略选择,势必发生碰撞。

当两种不同的策略选择发生碰撞时,如果可以同时达到双方的目的,即:不发生冲突,有均衡点。则双方各取所需,各自都将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可以“顺利成交”。

双方的策略选择,都有一个最高预期和一个最低底线。

诸葛亮的最高预期是:完全占领凉州,并且成功守住。他没有继续进攻关中长安的预算,这从他的兵力部署可以看得出来,他到了凉州之后,主力一直再也没有向前推进。而他的最低底线也是:完全占领凉州,并且成功守住。

高预期和最低底线相同,所以,诸葛亮只有这一个要求。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他就可以暂时罢休。我们再来看张郃:

张郃的最高预期是:能打跑诸葛亮就打跑诸葛亮,收复凉州失地。而他的最低底线是:放弃凉州,成功守住关中,不让诸葛亮继续向前推进。

所以,张郃的要求是有弹性的,在“收复凉州”与“守住关中”这个范围内的任何一个点,都行。只要能够达到这个范围内的目的,他就可以暂时罢休。

那么,双方的均衡点就是:诸葛亮成功守住凉州,张郃成功守住关中,各占一边,互不侵犯。双方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务。和。

 

这么说来,双方有条件和定。但偏偏有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从中作梗。

从凉州到关中,有一个必经之路,简言之没有第二条路,这条路上有三个据点:略阳、街亭、陇坻,(简称为街亭),成为至关重要的“咽喉”。这个咽喉是一块天然屏障,守在这里,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越条件。

街亭如果被诸葛亮抢到了,就可以“确认”凉州到手。能够保证关中的张郃攻不过来,并且具有随时攻击关中的选择权。关中的张郃将随时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之中,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进攻。

街亭如果被张郃抢到了,就能够保证凉州的诸葛亮攻不过来,并且具有随时攻击凉州的选择权。凉州的诸葛亮将随时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之中,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进攻。

因此,在“街亭”这个小小的地段上,并没有可以调和双方矛盾冲突的均衡点。那就很难于“成交”。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势必有一“搏”。

这一搏,遵循“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原则,真正的强者胜出,弱者失败,只有强者一方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弱者就只有按强者的意思“被迫成交”了。

现在,诸葛亮的前锋马谡已经抢先到达了街亭。而那边的张郃还正在路上赶。

 

(80) 马谡为何失街亭

街亭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个必争之地,谁抢到谁受益,没抢到的一方就只有自认倒霉。现在,诸葛亮的前锋马谡抢先到达了街亭。因为这个地方易守难攻,理论上就是:先到者先得,后到者不得。

马谡先到的,按说该他先得,但结果却是被后到的张郃抢走了。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马谡搏不赢张郃,痛失街亭。

 

那么,马谡为什么会失掉街亭呢?分析原因如下:

马谡先到的街亭,有条件抢先占领险要地点,修建工事,积极防御。只要防好了,对手是很难攻破的。

但是马谡没有这样做。这一带共有略阳、街亭、陇坻三个据点,只有略阳、陇坻这前后两个据点是天然屏障,最有利于防守。而街亭没有城,只有山,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很不利于防守。

从来没有人规定战争的地点应该在哪里,而是两军在哪里发生冲突就在哪里交战。马谡把部队驻扎在哪里,魏军就在哪里和他发生冲突。

马谡把部队驻扎在街亭山上,副将王平说:“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则蜀军不战自溃。”

马谡不听,反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丞相也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连字也不识,又何知兵法?”又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他们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

王平再三劝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火冒三丈,将兵分了少许给王平自领,他自己固执地将大军布于山上。

这种布局绝对错误。

前后都可以守,惟独中间的街亭不宜守,大家都知道,马谡也应该知道。为什么不选最好的?偏要选最坏的街亭?因为马谡的指导思想是主战(立功心切),街亭最空旷,从“战”的角度看是最好的,最利于厮杀。

马谡的心思很容易猜准:

1. 不选择狭窄险要的防守地段,而选择了空旷的便于作战的地段,说明他是想战。

2.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从战的角度看,这的确是非常占优的。他把部队拉到山上,不是想从上往下冲杀,还想干什么?!也说明他是想战。

3. “置死地而后生”,将自己置于没有防守余地的位置上,迫使自己死战,这也说明他是想战。

所以,从马谡一系列的行为可以确认他是想战。

没有人规定马谡一定要把队伍驻扎在街亭。他到这里来的战略是守,而他想战。这就错了。可以预见的结果是:

1. 战的结果是胜负不确定。可能胜,也可能败。只有在胜的情况下,才可以守住,而一旦失败,就守不住了。

2. 守的结果是很容易守住。即使不消灭敌人,敌人也很难攻破。

在战和守两个选择中,“战”达到目的的最大概率是50%。“守”达到目的的最小概率是80%。“战”的最小风险是50%,“守”的最大风险是20%。

所以,在“当前条件”下,选择守比较占优。

马谡没有选最好结果的一种方案,这就不是优选策略。他的兵法就会失效。

张郃一来,就把他包围了,切断水源,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置死地而后生的奇迹没有出现。

所谓“置死地而后生”,是指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不得不以此为“最佳选择”。而马谡明明有多个好的选择,却偏要主动把士兵置于死地,这就不是优选策略,这是他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最差的一个选择了。他的兵法当然要失效。

张郃是5万,马谡是2万,如果发生战争,马谡是败势。如果利用天险防守,可以成为均势。

怎样证明守得住呢?马谡战败后,那个副将王平只一千人或几千人,对抗张郃的5万,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可见险要地段的防守威力。如果马谡的2万人全部像王平那样,应该不至于丢失的。

我们可以将马谡的2万人,“用来作战”和“用来防守”,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都按最坏的结果算,假设都是输的情况下,会怎样呢?

1. 如果防守输了。那至少也得慢慢耗呀耗,2万人够耗,不知道要耗多长时间才有结果出来。

2. 如果作战输了。那就是当场分胜负,2万人一次性全部报销。

两种最坏的结果,孰优孰劣,勿需多说。

马谡假如选择前一种,即使真的守不住,也可以熬很久,只需熬到一两万人的增援部队到来即可。而他偏偏选择了后一种,结果导致没用到10天时间,就迅速溃败了。

 

关于马谡的失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离谱的一种是:诸葛亮故意要坑害马谡,先用激将法使马谡立下军令状(正史无此说),然后让他用2万人拖住敌人的5万人。

好,我们就按这个最离谱的情况来分析,马谡还是只能选择守,而不能战。因为选择守,拖住敌人的时间一定最长,而选择战,拖住敌人的时间只会最短。

又有人说,马谡识破了诸葛亮的诡计,就故意输掉了。好,就算马谡是这样想的。他还是只能守不能战。因为战败后投降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甚至会被杀掉,只有让对手胜不了,投降的价值才是最高的。

总之,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守,都是优选。

 

综观街亭之战,马谡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有好的选择却不用,这就叫“让赛”,凡让赛,必吃亏。单单只看街亭这个小范围内的争夺,完全是马谡自以为是造成的,马谡该负全责。

 

(81) 诸葛亮的错误

街亭丢失,上回单就局部战争来说,是马谡的决策错误。而从整个大局来讲,则是诸葛亮的错误。诸葛亮的错误一般有两种说法:

1. 大军没有及时跟进。

2. 用人不当。

诸葛亮的大军为什么没有及时跟进?这个原因前面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诸葛亮没有打关中的计划,他的目的只是取关西。如果他想打关中的话,就按魏延说的还简单些,只需费一次力。又何必要舍近求远,先关西再关中,费两次力呢?

所以,大军没有跟进,是符合主战略的,这没有什么错。错是错在“用人不当”上。诸葛亮不该用马谡这个人。

 

诸葛亮为什么要用马谡?其动机难于猜测,估计还是想提拔这个年轻人的因素多一些,也或许是想建立自己的私党,说不清楚的。不管他是出于何种动机、何种目的,他都必须“得到关西凉州,守住张郃进攻”。这一点不存在矛盾。

诸葛亮在当前形势下有两个任务:一是平定凉州,一是阻止张郃。这两个问题,孰轻孰重?“阻止张郃”应该是排第一位的。因为双方争夺的街亭是没有均衡点的。

1. 能够阻止张郃,就可以确认得到凉州,

2. 不能阻止张郃,就意味着得不到凉州。

双方在街亭没有均衡点,也就都没有让步的余地,谁够硬,谁就有条件抢到。因此,诸葛亮派马谡去,就软了,输在了执行力上。

这一至关重要的战略据点,关系到整个全盘计划的最终成败。所以,理论上,在最为要害的地方,就必须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才是最优选的方案!比如职位最高的诸葛亮亲自去,或是最厉害的武将魏延去。(赵云当时不在这边。)

推论:

1. 假如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还是输了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只押小筹码,就是必输无疑!

2. 只押上小筹码,万一输了的话,则最重、最大的筹码都被活活憋死在家里了,没有起到作用,从而形成资源浪费。

怎么算,都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才是占优的。

魏延的实战经验丰富,比诸葛亮会打仗,他去可能最合适。诸葛亮如果有心提拔栽培马谡的话,让马谡跟着魏延做个副将,马谡兵法与实战相结合,或许很快就能超过王平。这样只会对大家都有好处,诸葛亮、魏延、马谡都将成为受益者。

魏延当时在干什么呢?被诸葛亮派去攻打一个小县城,只给了他极少的兵,就算打赢了,也可以预见得到:没有多大油水的。这个大将资源就被浪费了。

 

诸葛亮后来的表现是悔。怎么叫悔?曾经有过好的选择,却错误的失去了,所以才悔。如果本身没有好的选择,打败了也不会失悔的。丢失街亭的根本原因:诸葛亮的执行力度不够。当马谡遇到张郃的时候,马谡就是个软的。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和马谡失街亭没有必然联系。因为马谡就算当时是言过其实的人,也不能证明他将来不进步、不变化。哪说得准呢?无论看人看的多准,将来的因素总是不确定的。

刘备之所以要在那个时候说那番话,不是在说马谡,马谡低微,不值一提,而是在警告诸葛亮!诸葛亮和马谡一个类型的:兵书读的多,用的少。奉劝诸葛亮不要做言过其实的事,要实在。

后来又恰被刘备言中。所以许多人相信,失街亭,是因为马谡没有真本事,不能用造成的。这样理解也可以。但从“博弈”的角度来讲,这样理解或许更好:

失街亭,是因为诸葛亮“没有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造成的。

也就是说,无论马谡有没有真本事,此时都不该押他。因为此时的马谡还不是最重、最大的筹码。

 

街亭丢失后,张郃守住了险要据点。诸葛亮不容易立足,也没有和张郃火拼决战,就主动撤军退回汉中。临走的时候,席卷一空,掳走当地百姓富户一千余家。

煮熟的鸭子又飞了。诸葛亮出现了预算上最倒霉的情况:敌人防守到位,我方没有抢到凉州。而敌人不至于反扑。平。事实上,张郃没有反扑到蜀国来。因为魏国没有反扑蜀国的预算。

这一战,诸葛亮最大的损失,是失去了割凉州的最佳时机。因为惊动了魏国,后面无论怎么打,都已谈不上偷袭了。魏国又派出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坐镇关中、关西,对付诸葛亮。诸葛亮就更加莫想得到关西之地了。

诸葛亮该怎么办呢?

 

(82)六次北伐为何没有成功?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魏国也不敢进攻蜀国。因为同年的五月,吴国派陆逊率兵大举攻击魏国,魏国早有提防,吃了点小亏,双方作罢。

诸葛亮失去了割凉州的最佳时机,再也难于偷袭了。在这个最新的当前条件下,诸葛亮再次妙手出奇招,作出惊人之举:连续攻击魏国5次(演义作7次),并且胃口变大了,不再是只要关西凉州,而是关西凉州、关中长安全部都要吃掉!

这个选择究竟好不好呢?一般说法都是:“劳而无功”、“诸葛亮不行”。

这种说法不正确。诸葛亮先前没有抢到凉州,而现在居然凉州、长安都想要,那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傻的人也一定知道,这样做根本就行不通!

但诸葛亮偏偏这样做了,这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魏国最强是甲,吴国其次为乙,蜀国最弱为丙。甲的目标始终是乙,所以不敢老是缠着丙打,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袁术那样的速败现象。因此,

魏国的优选策略:

1. 无论是战争还是对峙,矛头始终对准威胁最大的吴国。

2. 在对待蜀国的问题上,尽量以最低成本防守。

吴国的优选策略:

1. 无论是战争还是对峙,矛头始终对准威胁最大的魏国。

2. 在对待蜀国的问题上,尽量拉拢,使其配合进攻。

蜀国的优选策略:

1. 站在吴国这边,配合吴国共同攻击魏国。

2. 当吴国得势,就故意减轻压力,使魏国有条件攻击吴国。当魏国得势,就有意施加压力,使吴国有条件攻击魏国。

3. 只有当甲乙双方出现了大规模的火拼消耗,才是丙方蜀国真正的出手时机。

 

因此,魏国的主力基本上是积聚在关东,以抗东吴。派司马懿防守关中、关西,就是非常明智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同一类型的,甚至比诸葛亮还要谨慎,不会瞎打。这样,用上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司马懿,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防守成本。

东部才是主战场。西部的诸葛亮进攻司马懿,是为了配合吴国皇帝。而司马懿防守诸葛亮则是为了配合魏国皇帝。

在西部,诸葛强司马弱,无论诸葛亮打司马懿多少次,司马懿都不敢还手,因为司马懿不具备进攻的条件。所以,就算北伐N次也是安全的,不容易亏本。

于是,诸葛亮反复地攻击司马懿,他什么时候想打就什么时候打。这个行动计划,诸葛亮一直坚持到他去世,也没有改变。为什么?优选策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改变,只有坚决地执行!

 

诸葛亮采用这一行动,可以预见的好处及坏处,按大小排序:

1. 诸葛亮反复施加压力,就提供了吴国攻打魏国关东的条件。有可能导致吴魏双方出现大规模火拼消耗的情况。这就是蜀国一统天下的最好机会。

2. 如果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施加压力,就提供了司马懿勒索魏国皇帝的条件,司马懿有充足的理由找皇帝要钱、要粮、要兵,增加防御。有可能导致魏国分裂,形成曹、孙、刘、司马,四国局面。对蜀国也非常有利。

3. 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进攻,司马懿只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丢失部分地盘,甚至是丢失凉州。(关中长安取不得)。对蜀国也是有利。

4. 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进攻,也能消灭一些魏兵,因为进攻方占优总是要多一些。

5. 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劳而无功,退回汉中,不至亏本。无大害。

诸葛亮如果不采用这一行动,则难于出现上述种种好处。

 

在三方博弈中,丙方攻击甲方,他是不卖力的。卖力就不优选策略了。看起来诸葛亮很卖力的、一次又一次的攻击甲方,好象关中、关西都要打,假的!其实是做做样子,他是在用实际行动向乙方“鼓吹”,坚定乙方与甲方大火拼的信心!

看史料:

1) 228年,出祁山,马稷在街亭被张郃所破,蜀军退还。

2) 同年底,二次北伐,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粮尽而退。
3) 229年,第三次北伐,成功夺取了凉州的武都、阴平两个郡。

4) 230年,四战。魏军企图反客为主,进攻汉中,因阴雨路险而止。

5) 231年,五战。诸葛亮出祁山攻司马懿,司马懿凭险坚守,做好防御,拒不出战。诸葛亮粮尽而退。
6) 234年,六战。诸葛亮出斜谷攻魏,相峙百多日,司马懿始终不出。诸葛亮送女人服巾给司马懿,司马懿依然不出。后诸葛亮病死。

七年打了这么多次,基本上等于没打。每一次都是气势汹汹而来,却又恰到好处的停止了。第五战中,司马懿损失三千多人,这是历次争战中的最大损失,而蜀方几无,好象没有谁牺牲。

可见,诸葛亮对司马懿,并不像是在打仗,而是像演双簧。

六次北伐,一直被认为诸葛亮失败了。而认定标准则是“没有消灭魏国”。这不对。因为北伐的最高预期本身就不是“消灭魏国”,也不可能达到这一标准。而只能是“促成吴魏火拼大消耗”或者是“促成魏国分裂”。

诸葛亮达到了预算中的较高预期:夺取了小半个凉州,杀了张郃等将,分裂了魏国。促使司马懿把魏国皇帝的权利掏走了一半。这些,都是在带打不打的状态下完成的,基本上是支付的最低成本了。

因此,诸葛亮六次北伐是很成功的。三方都是有损耗的,没有产生受宜者,但是魏国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实力被严重分化削弱了。阿斗后来可以安稳地当30年皇帝,与诸葛亮的这一决策有着巨大的关系。

 

而许多同志见诸葛亮打了六七次也没攻破魏国,就说诸葛亮不行。殊不知,此战以“不胜”才是致胜之道,若“胜”,则必速败也!

该不该进攻魏国,该什么时候真正进攻魏国,取决于“吴魏火拼大消耗”这个条件何时出现,而不是先出手取长安灭魏国!否则,赢不了的!就是打赢了,也是帮孙权赢了!孙权不但不会感激你,还要拔刀相向!

因为这个条件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一直没有出现,所以诸葛亮就一直没有发起真正的进攻。这是非常正确而明智的,是务实的策略,有利于继续往下周旋。不要以为他没拿下长安就不行,拿了才是真的不行。 

 

浏览次数:103
最新文章
· 三国刘封的悲剧人生...
· 三国君二代曹丕VS刘禅...
· 三国里最强悍的13个无名小卒...
· 三国杂史中各武将的名马...
· 刘备至死尤在算计着孔明...
· 刘禅其实是个好帝王...
· 三国官职一览表...
· 刘备的传说:借用皇叔身份实现美国梦...
· 国蜀汉政权最先灭亡的十大原因!...
· 刘备不是传说...
热门文章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曹操杀了或逼死了哪些人...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什么意...
· 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上将?...
· 大家怎么看待曹操这个人物?...
·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哪四个?...
· 乱世英雄刘备迷恋孙尚香...
· 三国之大霸主马超后传...
· 剑灵三国---武神塔第一层攻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更多私服网站帮助工具下载友情连接

Copyright 2013 www.youe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站最终版权归属于 三国群英传发布网 所有
浙ICP备090235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