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面真实的草船借箭是出于孙仲谋的想法
东汉末年,草船借箭的故事一直受到后人的传颂,草船借箭的主角并非孔明,而是罗贯中根据曹孟德伐吴的事迹加以加工而成,这次,孙仲谋才是主角。
公元211年到公元219年,建业成为东吴的行政中心有9年,因为孙仲谋还没有称帝,所以“六朝古都”并不是从这年算起。但对建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孙仲谋在楚国金陵邑的故址石头山上筑城,名叫石头城,作为军事要塞,也就是现在清凉山一带。南京的政治、经济中心以前一直在秣陵,此后渐渐移到了现在市区位置。这9年相当于正式成为都城前的试用期,时间不算短,建业的表现又怎么样呢?
孙仲谋在这里完成的大事件,概括起来讲就是:与曹孟德如谈恋爱,关系时好时坏;与刘备如离婚,渐行渐远,直至彻底交恶。当然其中有交错,与曹孟德翻脸的时候必定与刘备笑容迎脸,与曹孟德消停一会必定和刘备大打出手。就像“斗地主”一样,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与曹孟德的摩擦断断续续,说两次比较大的战役。这在《三国演义》中有相似的情节,只是主角都换人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角是孔明,但这是作者罗贯中虚构的,故事的原型其实是孙仲谋。
公元213年,曹孟德为了复仇,经过几年的休整,进军濡须口(今安徽含山县内)。这在长江以西,孙仲谋为了防守曹军建立的军事据点。曹孟德以张辽、臧霸为先锋,号称有40万人。但他们有心理阴影,上次赤壁之战吃的苦头大了,害怕悲剧再次上演。张辽越走腿越软,到了半途还想撤兵回去。臧霸心里也抖豁,壮着胆子给张辽打气:曹公会安排好一切的,怎么会扔下我们不管呢?千万不要怕。第一战,曹军得胜,还攻破了孙仲谋的江西大营,俘获了都督公孙阳。孙仲谋得到消息后,迅速带了7万人抵抗,派甘宁成功地夜袭了曹孟德大营。
此后曹孟德大军不知道中了什么邪染上了恐惧症,如同惊弓之鸟。孙仲谋连连挑战,曹军像是为逃避挨打躲到床下的小孩,死活不出来。孙仲谋大摇大摆地坐着大船观看曹孟德的水军,曹军不敢出击,只能远远地乱箭齐发。孙仲谋的船因为一面全被射中,船身倾斜,孙仲谋命令手下很从容地把船转个方向,曹军也很配合地再次发箭,直到另一面也射满了箭,船身得以平衡,孙仲谋才坐着船不紧不慢地离去。史书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孙仲谋坐着小船看曹军,曹孟德没有派人放箭。孙仲谋为了显摆示威,一路敲着喧天的锣鼓经过,曹军眼睁睁地看着他扬长而去。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孙仲谋不仅不惧怕曹孟德,还占了一定的主动权。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曹孟德看到孙仲谋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长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死去的荆州刺史刘表)儿子,豚犬耳!”豚是猪的意思。当时正是绵绵春雨,孙仲谋知道曹孟德的北方军队不适合作战,写了一封信给曹孟德“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完全是嘲讽的口气,还夹了一张纸条,另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带着轻蔑和诅咒。但曹孟德看了却很高兴,因为他一直想退军,就是找不到借口,这次终于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对部下说:“孙仲谋不欺孤。”随后看着无边的江水,带着无奈和叹息撤兵北返,留下一个伤感的背影。这一战,长江以西有10多万户看到东吴势强,搬迁到长江以东。此后曹孟德不服气,又发疯似地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孙仲谋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长江以北的局势。
大词人辛弃疾曾写下一首借古抒怀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词就是以孙仲谋这个故事暗喻南宋朝廷的软弱,沉郁顿挫、意境高远,三问三答,引发千古兴亡之感。
生娃当如孙仲谋。多少年了,这句千古之词还那么震撼人心。孙仲谋虽然勇武比不上孙策,但是也是不世出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