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展开序幕,赤壁战役、攻城战、英雄美人的传说,从未在时光中褪色,重现千里激战的万人战场,新三国群英传OL[私服版]全新开战。不仅带来领兵上阵的快感,更带来万人杀敌的新感受,全新特色四大职业,猛将,方士,豪杰,军师,愿以此全新玩法,魔化BOSS,拉风的兵种,炫丽装备,耐玩版,献给所有热爱三国群英传的新旧玩家。
 
网站首页 三国群英传家族 三国群英传文章 工具下载
孔明一生走错3步棋,导致蜀汉第一个被灭国
文章作者:孔明 文章来源:www.youez.com 更新时间:2018-9-30 12:18:46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之士逐鹿中原,都想成为下一任的天下之主。经过生死拼杀,十几路诸侯优胜劣汰,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最强者,割据一方,三国鼎立之势形成。在乱世分三国的过程中,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与孔明的才能和努力密不可分。孔明凭借他过人的胆识,出众的军事才能和理政水平,为蜀汉立国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也曾犯下致命失误。

 

刘备的蜀汉,无论是人才储备和综合国力,虽然逊色于曹魏,但与孙权旗鼓相当。蜀汉占据益州的天府之国,物阜民丰,沃野千里,周围山川险阻,构成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然而人才济济、国富民强的蜀汉,却在三国中第一个败亡,刘备一生努力付诸流水。孔明作为蜀汉的军事行政方面主导人物,对此有很大责任。他的3次致命失误,直接导致蜀汉灭亡的灾难后果。

 

第一个失误,是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以四川为大本营,以荆州为战略基地的构想。以四川巴蜀之地作为刘备的立国之基,堪称明智之选,但以荆州作为蜀汉另一个重要基地,却大有问题。孔明的想法是,荆州正好处于中原与江东的衔接地带,占据荆州,向北可威胁曹魏,向南可以威胁江东孙权,堪称在魏吴两国头上悬挂一把利剑,使得两家时时有后顾之忧。

 

天下形势稳定时,蜀汉荆州部队可以发挥牵制和威胁作用,使得魏吴两国不敢对蜀汉轻举妄动。一旦天下形势有变,有可乘之机,蜀汉就可从川中荆州两路出兵,席卷天下。看似完美的计划,却有一个重大漏洞。荆州处在魏吴两国的心腹地带,令两家都把它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它又远离刘备的益州大本营上千里,刘备鞭长莫及,很难及时配合援救。这一切注定了荆州必然守不住,迟早会被夺占。结果荆州最终还是在曹操和孙权的联合夹攻下,迅速失守,刘备白白给孙权看了几年大门,最后物归原主,还把大将关羽赔了进去。

 

第二个失误,是孔明在用人不当,蜀汉2个优秀人才死于他手,造成蜀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刘备的义子刘封,虽然不及五虎将,但在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的局面下,完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只因性格刚猛,孔明担心他日后不听使唤,抓住把柄,怂恿刘备把他杀掉。

 

参军马谡更是死的冤,他本是蜀汉军中难得的后起之秀,只是缺乏实战经验而已,加以历练日后能为蜀汉发挥重大作用。但孔明对他先是无限优容抬举,急不可待让他独当一面,结果打了败仗。孔明为了掩盖自己过失,毫不留情把他斩杀。有人会觉得马谡打了败仗就该杀,殊不知实际情况中,很少发生打个败仗就杀头的事。

 

五虎将、孔明、姜维,谁没打过败仗。因此马谡之死实属冤杀,白白损失一个人才。蜀汉后期出现人才荒,只能靠姜维、王平等魏国降将撑场面,与孔明的用人失误有很大关系。

第三个失误,是孔明以攻为守的立国策略。当时蜀汉面临最大威胁是曹魏,曹魏在面积、人口、军事实力等诸多方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是蜀汉难以匹敌的强大威胁。孔明应对措施是以攻为守,以小打大,不等你来打我,我先出手打你,发起一波又一波对魏国的进攻。结果连年用兵,穷兵黩武,使得蜀汉国力大受损失,几乎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结果攻打魏国因实力悬殊收效甚微,蜀国自己先被拖垮了

浏览次数:1
最新文章
· 孔明一生走错3步棋,导致蜀汉第一个被灭国...
· 三国貂蝉是不是吕布的原配老婆?...
· 三国之蜀国忠侯陈祗人物简介...
· 名将陈武凭什么能够位列江东十二虎臣...
· 关羽叛曹归刘原因曹操抢了他的梦中情人?...
· 三国最水的五虎将,名气很响实力一般...
·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伏寿历史原型是谁?...
· 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
· 刘禅最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 “书圣”王羲之的孙女王神爱 才华出众却嫁...
热门文章
· 赵云一生为什么不受重用?...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曹操杀了或逼死了哪些人...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什么意...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哪四个?...
· 历史上的刘禅是什么样的人?...
· 剑灵三国---武神塔第一层攻略...
·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谁?...
· 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上将?...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更多私服网站帮助工具下载友情连接

Copyright 2018 www.youe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站最终版权归属于 三国群英传发布网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