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展开序幕,赤壁战役、攻城战、英雄美人的传说,从未在时光中褪色,重现千里激战的万人战场,新三国群英传OL[私服版]全新开战。不仅带来领兵上阵的快感,更带来万人杀敌的新感受,全新特色四大职业,猛将,方士,豪杰,军师,愿以此全新玩法,魔化BOSS,拉风的兵种,炫丽装备,耐玩版,献给所有热爱三国群英传的新旧玩家。
 
网站首页 三国群英传家族 三国群英传文章 工具下载
为什么刘璋才是三国时代上最仁慈的好君主?
文章作者:三国十万个为什么 文章来源:www.youez.com 更新时间:2015-5-10 21:29:51 

 读过三国演义,一般人都认为刘备是最仁慈的君主,你看面对着暴躁的张飞、傲慢的关羽,刘备总是慢条斯理,显示出那么沉稳;当陶谦三让徐州的时候,刘备显得是如此的诚意,宁死也不愿意接受重任,让人感到刘备的确很仁爱;当曹操率兵攻打荆州的时候,老百姓自发的跟着,后来竟然有十万之众,当时刘备有句名言:夫成大事者,以人为本。如此看来,刘备似乎是最仁慈的君主。

  江湖以为,其实不然,若论最为仁慈,刘璋比起刘备尤甚;刘备作为乱世枭雄,其实并不是一个善茬,早年曾经怒打过督邮,腰斩过车胄,就是对同是汉室宗亲的刘璋也没有心软,以帮助刘璋为名,其实进一步蚕食刘璋的土地,最后达到占有益州的目的。相比之下,刘璋倒是显得很厚道很仁慈。刘璋也不是软柿子,早年也曾经怒发过冲关。刘璋即位后,张鲁的母亲和刘璋的老爸关系不一般,当年经常出入刘府。张路很狂妄,这让刘璋心里很郁闷,即位以后,就把张鲁的母亲和弟弟给pass了,这让张鲁很恼怒,于是二人变成了仇敌。

  后来,谋士张松等人劝说刘璋投靠曹操,但当时曹操正好扫平了马超等人,很骄傲,慢待了张松,于是张松私下里给刘备拉上了关系。劝说刘璋迎接刘备,手下大将黄权劝刘璋不可放刘备入内,因为刘备世之枭雄,如果迎接,是自取灭亡。当时刘璋只知道刘备很仁义,就在建安十六年,率军三万人在江州一带与刘备相见。并且送给刘备米二十万斛,一千多个骑兵,战车一千辆,还有很多的军用物资等,可是刘备转脸无情,三年后,刘备在成都一带准备成熟,然后进攻,当时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粮食还能吃上一年,军民人等都要抵抗,刘璋流着泪说: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投降,群下莫不流涕。刘备尽取其财物及振武将军印绶。


  刘璋虽然为人懦弱,少主见,但也有一颗仁慈之心。他任益州牧时,使蜀地富有,百姓安居乐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施行的是标准的仁政。怎么能说是“无恩德加以百姓”呢?从开城投降这一点就可以足以看出他的仁慈之心。考察刘璋的言行,时时都可窥测到他以民为念的思想。撇开其它原因讲,迎刘备入川是基于保境安民;当郑度提出坚壁清野以抵御刘备军时,刘璋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也”;可见,刘璋不纳郑度之策有不愿劳民的缘故。相反那个刘备他是怎样做的: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其实假如剥下刘备身上神圣而仁慈的光环,其实也不过是伪善的屠夫之流。和仁慈的刘璋相比,刘备黯然失色。

  刘璋尽管失去了益州,但是当时人对刘璋总是抱有无尽的同情心。孙权夺了荆州以后,把刘璋风做益州牧,驻扎在秭归,刘璋死后,刘璋的儿子刘阐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御史中丞。可惜刘备处心积虑,费尽心机,仅仅做了一年的皇帝,就带领大军攻打东吴,发誓要夺取荆州,当然让很多的益州老百姓战死疆场,比起刘璋,刘备实在不配称作仁君。

浏览次数:14
最新文章
· 还原历史真相“吕布戏貂蝉”...
· 留不住青春,留不住岁月——三国群英传...
· 三国历史人物——钟会...
· 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袁绍...
· 三国历史人物——司马错...
· 刘备为什么要收留走投无路的吕布呢?...
· 三国历史中曹魏四友分别哪四位?...
· 三国群英传故事: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 历史上曹操因何事没选曹彰为太子?...
· 历史上曹植与甄宓的恋情存在吗?...
热门文章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曹操杀了或逼死了哪些人...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什么意...
· 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上将?...
· 剑灵三国---武神塔第一层攻略...
·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哪四个?...
· 大家怎么看待曹操这个人物?...
· 赵云一生为什么不受重用?...
· 历史上的刘禅是什么样的人?...
·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谁?...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更多私服网站帮助工具下载友情连接

Copyright 2013 www.youe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站最终版权归属于 三国群英传发布网 所有
浙ICP备090235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