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展开序幕,赤壁战役、攻城战、英雄美人的传说,从未在时光中褪色,重现千里激战的万人战场,新三国群英传OL[私服版]全新开战。不仅带来领兵上阵的快感,更带来万人杀敌的新感受,全新特色四大职业,猛将,方士,豪杰,军师,愿以此全新玩法,魔化BOSS,拉风的兵种,炫丽装备,耐玩版,献给所有热爱三国群英传的新旧玩家。
 
网站首页 三国群英传家族 三国群英传文章 工具下载
张飞的实力其实强于关羽
文章作者:三国英雄传 文章来源:www.youez.com 更新时间:2015-5-9 11:18:24 

 关羽、张飞是桃园结义的兄弟,他们之间没有直接交手的有效战例可供我们判断二人的强弱,所以我们只能另找证据。
一、以纪灵为参照的间接比较:
  

关羽和纪灵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纪灵“大叫少歇”;张飞和纪灵“斗无十合”,击杀纪灵。以纪灵为参照来看,显然张飞是强于关羽的。但是有网友对于两战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质疑1、关羽战纪灵属于手下留情。

1、刘备讨伐袁术明知是曹操之计,那又怎么会全力以赴的斩袁术大将与袁术结怨。
  个人观点:原文“玄德曰:‘虽是计,王命不可违也。’遂点军马,克日起程”,可以看出刘备并没有流露出任何阳奉阴违的打算,他就是准备执行王命,由“遂点军马”来看,连一点拖延都没有。后面两军阵前遇纪灵,刘备更是说了“汝今敢来相拒,罪不容诛”,关羽自然得听刘备的。
  

2、关羽如果全力以赴,又怎么会在纪灵“大叫少歇”快要气力不加的时候,放纪灵回去歇息。
  个人观点:有力气就打,没力气就跑,纪灵“大叫少歇”是个很奇怪的行为,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第一个问题:纪灵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大叫少歇”?个人认为,只有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形下,只有纪灵觉得双方都需要少歇的情况下,纪灵才有可能“大叫少歇”,而这样的少歇提议,也才不用担心对方拒绝。关平战庞德也是一个“两家各歇”的结局,可以想象:应该也是有一方先喊“少歇”,另一方同意,否则想想庞德战关羽的体力,战一百余合又何妨。
  

从后面的原文来看,关羽没有回阵歇息,而是“立于阵前候之”,纪灵也没有再出战,而是“却遣副将荀正出马”,现在需要思考第二个问题:纪灵为什么让副将荀正出战关羽?无非是两个可能:
  
①纪灵对于关羽不去歇息而是“立于阵前候之”有疑惑:究竟是自己之前“双方都需要少歇”的判断有误,还是关羽故意假装不需要少歇?派个人一试便知(荀正是纪灵误判的牺牲品)。
  
②纪灵打算以车轮战的方式战关羽。
  无论是哪个可能,或者兼而有之,纪灵都能由战斗结果更加准确的了解关羽的武力,而有利于更好的应对。
  我们站在作者的视角当然知道事情的真相,关羽根本不需要少歇,同意纪灵的提议,是故意放了纪灵一马。现在需要思考第三个问题:关羽为什么故意放纪灵一马?这跟关羽的“傲”有关,关羽当初不肯杀马失前蹄的黄忠,而要其换马再战,正是想胜得漂亮、胜得让人无话可说。面对武力强的跟自己很接近的黄忠,关羽都敢如此,何况是纪灵。所以,关羽放纪灵是为了接下来更漂亮的击败纪灵,所以,关羽要强调“只教纪灵来,与他决个雌雄”。
  
综上,关羽放纪灵回去歇息,并非是对纪灵的手下留情。
  
质疑2、袁术势力衰退对纪灵的武力有影响。
  主要观点是:纪灵战关羽时,袁术势力强大,而战张飞时,势力已经衰弱,这使得纪灵战张飞时的武力发挥远不及战关羽时。
  个人观点:如果有人能够先证明武将的武力强弱和所在势力的强弱是有关系的,那么这个观点才有讨论的必要,现在我只能说:这是故意把两件不相关的事扯到一起。


二、关羽对自己和张飞的评价:
  原文: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25回)
  武将一般都不会轻易服输,连关羽自己都亲口承认了自己与张飞比“何足道哉”,张飞当然是强于关羽的。又有网友质疑:
  
质疑1、关羽随口说说而已,不能当真,张飞什么时候真的去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了。
  个人观点:关羽的这句话虽然很可能有夸大的地方,但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说自己不如张飞。
  
质疑2、关羽随口说说而已,曹操随便听听而已,又不是没见过张飞,曹操的态度只是给关羽面子,作秀太明显了。
  个人观点:长板桥时,“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这一回曹操在战场上说的话充分表明:当初曹操对关羽的话是相信的。都说曹操奸诈,奸诈的曹操都相信了当时关羽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关羽的话。
  
质疑3、关羽是在故意拔高张飞,目的是为了震慑曹操,为长坂桥的张飞创造有利条件。
  个人观点:对于一切原文,我们首先应该选择相信,而不是用自己的想象来否定原文。


三、张飞的看法:
  张飞战马超前,孔明曾用言语激张飞,在听到“云长且未必可胜”时,张飞直接立下军令状,“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 由此可以看出:张飞心里是认为自己比关羽强的,关羽未必能搞定的,他一定能搞定。
  当然武将常常会看高自己,以此为依据得出的“张飞强于关羽”的结论并无多少说服力,不过结合前面关羽说的话,结合关张战纪灵的结果,多方印证,还是能够说明一定问题的。

 

四、孔明的看法:
  马超来犯,孔明私底下给刘备交了底: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而正是在这份客观的名单中,没有关羽的名字。
  有网友认为,孔明的这份名单只能是从当时在身边的将领中选择,关羽远在荆州根本来不了,所以不用提及。个人看法:又不是真的要调关羽过来战马超,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孔明激张飞时,提到的正是关羽。而在可敌马超的名单中,偏偏不提关羽,我以为对于“张飞强于关羽”的结论而言,还是有点作用的。

 

五、一些说明:
  关张的强弱之争由来已久,对于过去的一些“关羽强于张飞”的所谓“依据”有必要做一些说明。
  
说明1、能否通过孔明用关羽来激张飞得出“关>张”的结论?
  上述问题可以转换成:用于激将的武将是否必须强于被激将的武将?个人认为未必,只要武力接近就可以激将,还可以相互激将。例如:A、B都是班上的尖子学生,成绩接近。老师面对A时,可以用B激A;面对B时,同样可以用A激B,两者都可以取得激将的效果。
  
说明2、能否通过关羽写信要与马超比试得出“关>马”的结论,再结合“张=马”推出“关>张”?
  马超很强、关羽也很强,强强之间出现争强好胜之心实属正常。至于究竟谁强谁弱那是要看结果的,没有打成也就没有结果,无法以此来判断关、马的强弱。如果这也能成为“关>张”的证据的话,那张飞“嫂嫂住着。且看我杀了负义的人,然后请嫂嫂入城”岂不是更能说明“张>关”。
  
说明3、能否通过孔明的回信得出“关>张”的结论?
  “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孔明的意思很明确,马超再怎么“雄烈过人”也还是“黥布、彭越之徒耳”(张飞当然也是这类人),而所有这类人都不及关羽“绝伦超群”,原因自然是:关羽还具备“雄烈过人”的这类人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秀特质。而结合这些优秀特质之后的“绝伦超群”,并不能使关羽在纯粹的武力评比中,得出关羽强于马超、张飞的结论。
  
说明4、能否通过关羽的“武艺绝伦”得出“关>张”的结论?
  这个评价出自关羽战徐晃。武艺能否直接等同于武力?关羽获得“武艺绝伦”评价的同时,正由于“右臂少力”而在与徐晃的单挑中落了下风,这正说明“武艺绝伦”并不等同于武力绝伦。


五、关羽和张飞的武力差距:
  张飞即使强于关羽,二人的差距也应该很小(因为马=张>关=颜>许,而马、许之间曾经超长时间不分胜负,武力差距极小,介于其中的张、关之间的差距就更小了)。但以纪灵为参照来看,张飞和关羽应该有明显差距,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个人的解决方法是:将“大喝一声”也作为一项武力影响因素。

  按日常经验看来,每当我们奋力的时候,往往都伴随着大喝,所以伴随着大喝一声的这一击通常应该是奋力一击。为何要在单挑中奋力一击?自然是因为对方出现了破绽,武将这才运用这种伴随着大喝的奋力一击以致胜。从原文战例来看,只要出现了大喝一声(无论嗓门大不大),结果都是一击致命。

  将两战重新进行间接比较,结果如下:张飞无十合便将纪灵杀出了致命破绽、奋力一击成功;而关羽三十合未能做到,所以结论还是:张>关。如果张飞不使用这种伴随着大喝一声的奋力一击,纪灵战张飞应该能够像战关羽那样支撑更多的回合数。

浏览次数:14
最新文章
· 还原历史真相“吕布戏貂蝉”...
· 留不住青春,留不住岁月——三国群英传...
· 三国历史人物——钟会...
· 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袁绍...
· 三国历史人物——司马错...
· 刘备为什么要收留走投无路的吕布呢?...
· 三国历史中曹魏四友分别哪四位?...
· 三国群英传故事: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 历史上曹操因何事没选曹彰为太子?...
· 历史上曹植与甄宓的恋情存在吗?...
热门文章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曹操杀了或逼死了哪些人...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什么意...
· 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上将?...
· 剑灵三国---武神塔第一层攻略...
·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哪四个?...
· 大家怎么看待曹操这个人物?...
· 赵云一生为什么不受重用?...
· 历史上的刘禅是什么样的人?...
·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谁?...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更多私服网站帮助工具下载友情连接

Copyright 2013 www.youe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站最终版权归属于 三国群英传发布网 所有
浙ICP备090235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