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蕴含了很多精彩的武力事件,例如吕布单挑郭汜,关羽斩颜良等,这些事件一旦展开讨论,每件事迹的评论少则几千字,多则几万字,但因为笔者能力和时间有限,只能对人物的武力进行十分简略的评价。
笔者也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完成细致分析武力的文章。
评价的形式为分级,共分S、A、B、C、D、E,分别对人物的独斗事迹、群斗事迹(独斗事迹和群斗事迹合称战绩)、武力评价、身体素质、弓箭能力五项进行评价(这五项的加权比重并不相等,其中弓箭能力的所占比重最低,身体素质的比重也较低),最后会得出综合评价。
为了区分人物的能力,A级的评价在三国人物中限定在五人以内,而要获得S级的评价,不仅仅要在三国时期是最出众的,而且需要在中国古代史上也要名列前茅,所以某些方面可能所有三国人物都无法
得到S级评价,其实即使仅仅得到B级评价,也能说明该人物在该方面的水平已经是不错的,如果在某方面没有任何描述,就只能拿E。
独斗事迹(简称独斗)包括:1单挑敌将2临阵亲手斩杀敌将3普通杀人事件4与猛兽对战事迹。独斗事件评价一定程度上群斗事件评价挂钩。如果这类事迹出现于正史,则暂时不讨论其真实性。此项讨论的是事迹,并非能力。
S和A的三国人物:无人S,吕布、庞德、关羽、孙策、董袭A。
群斗事迹(简称群斗)包括:1临阵杀伤士兵2冠军陷敌事迹3攀城事迹。群斗事件评价一定程度上独斗事件评价挂钩。如果这类事迹出现于正史,则暂时不讨论其真实性。此项讨论的是事迹,并非能力。S和A的三国人物:文鸯S,公孙瓒、曹仁、张辽、凌统A。
武力评价(简称评价)包括:1三国时期其他人物的武力评价(这类评价可能带有主观色彩)2陈寿的评价(这类评价主观色彩较小)3自评(这类评价可信性因人而异)4以武名吓退敌军5后人评价或对比(朝代离三国越远,可信度越低,笔者只参考《新五代史》之前的史书)。S和A的三国人物:关羽S,吕布、许褚、文鸯、张飞、孙策A。
身体素质(简称身体)包括:1力量2灵敏3受伤后表现4体能。身体素质部分评价和武力评价重复,也一定程度上和战绩挂钩。S和A的三国人物:无人S,许褚、典韦、周泰A。
弓箭能力(简称弓箭)包括:1战场射箭事迹(这方面的事迹不算入独斗事迹或者群斗事迹)2弓箭打猎事迹3弓箭能力评价(这方面的评价不算入武力评价)4射虎。S和A的三国人物:太史慈S,吕布、庞德、甘宁A。
最后,综合评价(简称综合)并不是以上五项取平均数。其实在独斗事迹、群斗事迹、武力评价其中一项得S,综合评价基本可以得A以上,其中一项得A,综合评价基本可以得B以上,如此类推;如果多项得A,那么也基本可以得A以上,如果多项得B,那么也基本可以得B以上,如此类推。
S和A的三国人物:无人S,吕布、关羽、文鸯A。
这种方法笔者只是初步接触,分项的确存在一定缺陷,但不妨一试。
接下来准备对三国人物进行逐个逐项评价,评价的顺序以《三国志》中该人物传记的顺序为准,若该人物没有传记,则以第一句武力描述出现顺序为准。由于三国时期有武力描述的人物超过120人,笔者时间和精力有限,只对其中重点人物进行逐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