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思索,董卓为何成也忽也,败也勃也。除了董卓为人严酷,视如草芥、王允策划大将吕布反水以外,李肃的倒戈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这个李肃在历史上应当是董卓手下极其重要的人物,三国演义把他当成了谋士之类的人物,但是在三国志平话里,他却成了和吕布对等的万人敌。书上说:当日,太师领军兵五十余万,战将千员。左有义儿吕布,布骑赤兔马,身披金铠,头带獬豸冠,使丈二方天戟,上面挂黄幡豹尾,步奔过骑,为左将军。右边有汉李广今后李肃,带银头盔,身披银锁甲白袍,使一条丈五倒须悟钩枪,叉弓带箭。用文者有大夫李儒,用武者有吕布,李肃,三人辅佐董卓。
不过联络三国演义小说:应当来说李肃是个观察人情世故的人物,因为有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而且带去了名马、夜明珠等,吕布才得以归降。吕布和李肃是老乡,当日李肃遭到董卓的厚恩,应当在武将中很少有的。现在吕布来降,李肃俄然觉得自己在董卓那里不受待见了。正本嘛,吃水不忘掘井人,自己把吕布带过来,董卓和吕布应当极好的犒赏犒赏自己才对。
李肃很早就跟着董卓混,他了解董卓这自己的性格,当后来吕布找到自己要反水时,李肃也怅然支持:
其一,吕布遭到董卓厚恩,这么的人都在董卓手下混不下去,可见董卓已经是天怨人怒,无恶不作,已然有人甘愿开这个头,自己何乐而不为?
其二,李肃此时知道董卓这自己不足以成大事,因为他军纪不严,一般鼓动自己的部下干坏事。杀人如麻,这么的人物在哪朝哪代都没有好下场。
其三,吕布和董卓的爱妾私通,沸反盈天的满大街的人都知道,为此,董卓早年要杀吕布,尽管没杀成,二人已经是形同水火,基地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间隔。
其四,吕布后边参加策划的是司徒王允,此人位高权重,一旦自己顽抗到底,一定是死路一条。
其五,山东诸侯纷乱起兵,对董卓进行讨伐,尽管暂时堕入低谷,但我们对董卓的憎恶是一点点没有改变过。
其六,朝中有一股无量的讨董联盟,从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之日起,向来都没有消停过,这些人一旦和山东诸侯拧成一股绳,凡是参加董卓的,一定要人头落地。
其七,当然最主要的仍是自己的职务没有得到升官,心怀不满。
孟子有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董卓的肆无忌惮必将激起有识之士的抵挡,跟着王允等人的美妙组织,李肃前去假意迎候董卓前来参加禅让,董卓的人头早已身首异处,怅惘他仍是没有发觉,依然高高兴兴的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