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最接近成功的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可能取得成功的一次,终因错用马谡而前功尽弃。对于这次战争我在多种场合发表过看法,但都是偏重于局部问题。现在所说仍是原来的看法,不过略微全面而已(但因此也就极为简略)。
一、诸葛亮的战略是对的,魏延的战略是错的
由于诸葛亮的多次北伐最终都没有成功,战略是否对头便有不同看法,许多人认为诸葛亮否决魏延的战略计划是错误的,我不这样看。
魏延的战略计划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见于魏延本传: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一见于《魏略》: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我倾向于认为:《魏略》所记属异国传闻,不及本传可靠。但是两者所记有相同的地方:其一是把夺取关中看得轻而易举,直接把两国决战的战场放在了关中东部,甚至有拒敌于关外的意思。其二,这不是魏延偏师的行动,而是诸葛亮全军的行动。
本传所记“如韩信故事”,实际上他自己并不是真的做韩信,因为韩信是和刘邦各自为战的,而魏延的行动必须有诸葛亮大军的配合,等于要大军围着偏师转。
由于粮道的困难,蜀汉大军最近只能走斜谷,“坦道”一般走陈仓或祁山,不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就直接推进到长安或潼关,根本就不现实。至于《魏略》直接赌夏侯楙不战而逃,更是轻率得可笑。不逃怎么办?他那点部队能攻下什么地方?诸葛亮大军若不能在二十天内赶到,他如何全军而退?大军若不能控制从斜谷到长安的要道,如何保证粮道的畅通?没有粮道,怎么和赶来的魏军主力对峙?
二、疑兵之计是成功的
诸葛亮没有接受魏延的战略计划,而是“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吸引曹魏主力,自己出其不意进攻祁山。曹睿果然上当,派出曹真“督诸军军郿”,和赵云的疑军飙上了,一直把疑军当主力,最后被赵云引进了深山。等到诸葛亮大军出现在祁山的时候,曹睿只能再派张郃五万军队去解救。若不是马谡丢失街亭,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姓汉了,蜀汉粮道问题也就解决了。
曹真追击赵云一无所获,到他从大山出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用兵方向完全错了,他赶到三郡的唯一战功,就是受降了已无战意的“安定民杨条”。
三、为什么错用马谡?
疑兵之计是成功了,但是整个作战计划却最终失败了,其原因就在于错用了马谡。
马谡无疑是个难得的人才,“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说明他是一个好参谋,有极好的战略眼光。但是他缺乏实战锻炼。
疑兵之计是成功的,但是疑军只能蒙人一时。主力出现在祁山,曹睿自然要派军队去三郡。如何阻击东来的援军,便成为此战的关键。“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诸葛亮选用马谡,显然是马谡自己愿意去。诸葛亮为什么决定用马谡,我猜有两个原因:一是马谡确有才能,诸葛亮有意培养他为军事接班人,需要给他实战锻炼的机会。二是街亭之战虽然极为关键,但是完成任务并不困难。马谡的军队有多少我们不知道,但不会少于万人,对方张郃只有五万人马,要在一个月内攻下万人防守的城池完全不可能。
马谡有才能,却也自负,他大概觉得自己比诸葛亮还强,不按诸葛亮的安排行事,弃城上山了,却忽略了山上缺水,他身边那些将军也无人提醒他,结果把一场好戏演砸了,也把自己的脑袋演掉了。
四、街亭之战时诸葛亮在什么位置?
正史写得很清楚:在西县。
但是《袁子》却又另一说:“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
袁子是铁杆亮粉,拍马屁却常常拍到马蹄上,此为一例。前方正在打仗,自己的先锋失利了,他带着大军不救,这事就是刘禅怕也干不出来,袁子竟把这叫做“勇”!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街亭?道理说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三郡的攻城作战还没有结束,他正在指挥攻城作战呢。
人们往往被“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蒙蔽,以为三郡已经是诸葛亮的了。其实叛应者有之,抵抗者也有之。叛应者皆为不满曹魏统治的羌汉人民,抵抗者则为曹魏官军。论声势,自然是叛应者势大;论实力,则是官军占优,叛应者只能算乌合之众,没有诸葛亮军队配合,立马被灭。
围攻的城池还没有打下,曹魏的援军又过来了,继续作战已经无便宜可占,只有撤军一途,漂亮的开局导致了最糟糕的结果。此后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本文相关人物:[诸葛亮] [马谡] [魏延] [韩信] [赵云] [夏侯楙] [曹叡] [曹真] [张郃] [吴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