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展开序幕,赤壁战役、攻城战、英雄美人的传说,从未在时光中褪色,重现千里激战的万人战场,新三国群英传OL[私服版]全新开战。不仅带来领兵上阵的快感,更带来万人杀敌的新感受,全新特色四大职业,猛将,方士,豪杰,军师,愿以此全新玩法,魔化BOSS,拉风的兵种,炫丽装备,耐玩版,献给所有热爱三国群英传的新旧玩家。
 
网站首页 三国群英传家族 三国群英传文章 工具下载
诸葛亮为什么要以攻代守作为战略?
文章作者:三国十万个为什么 文章来源:www.youez.com 更新时间:2016-3-23 20:43:34 

网路上颇有些不无见地的看法,认为诸葛亮‘以攻为守’是错误的,由于我一向持此论点,因而想特别说ㄧ下这个问题。结论说在前面: 诸葛亮当然是‘以攻为守’。

反对的意见,主要论点如下列: ㄧ. 诸葛亮北伐以前,魏国有主动伐蜀,或诸葛亮北伐以后,魏国再无伐蜀之举,是证明诸葛亮‘以攻为守’的前提。二. 往例,从未曾有过弱国向强国挑战,以攻击的态势作为防守的目的。三. 蜀国自法正时,便以固守自保为下策,若不出兵则不能削弱敌方,也无法吸引投诚者。四. 费祎曾对姜维说,‘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可证诸葛亮确有逐鹿中原的企图。五.采取守势,则无需在丛山峻岭间空劳师旅,大费周章. 六. 蜀汉的攻击不但不能遏止魏国进犯,反而令原本全力伐吴的魏军,兵锋向蜀,‘以攻为守’却得到反效果。

那么,以往做过的论述,扼要重申于下,并加以补充。

‘以攻为守’,是以政治思想为架构,落实在军事战略的概念,换言之,本质是政治问题,只是以军事为手段实现。这个概念的产生,来自于ㄧ个难以撼动的事实: 蜀国消灭魏国的机会渺茫。因而,从刘备到诸葛亮,从建立成都政权到五丈原丞相吐血三升而亡,从曹操到曹睿,魏,蜀两国各方面的强弱态势,从未改变。这是现实,而杰出的政治人物,必然俱备认清现实的基本能力,刘备,诸葛亮心里都清楚得不得了,因而,他们为了政权的延续,必然要务实地思考如何生存。‘以攻为守’在当时蜀国的处境下,是最佳方案,若非以此为大战略,刘备与诸葛亮只能沦为泛泛之辈。

‘以攻为守’战略,必须从‘对内’与‘对外’同时进行了解,因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掌握实权的政治人物,在政权内部没有政敌或论敌的,所以仅是对魏蜀两国的情势看此战略,自然是不够,敌人不是只有魏国,刘备与诸葛亮也都必须解决国内反战的声音,这声音自然也隐含了对刘备集团的反感。

一般顺序,先安内后攘外,对敌国摆出作战态势,能够合理地强化政权赖以为存的军队,一支效忠于中央的军队(包含情报系统),而此军队,又是恫吓国内政敌最有效的力量。刘备的前辈刘焉便是最好的例证,当汉政权中央威信扫地,军事实力又弱的时候,地方势力当然是不欢迎中央指派的外人来统治他们的,因而‘号称’益州牧的刘焉,最初不得其门而入,尔后又得靠‘外力’作为佣兵逼地方势力就范,同样作为外来者,刘备处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差别仅在于,刘备一开始就取得了巴蜀部分地方势力的支持,才得以赶走刘璋。而刘璋政权之所以产生内贼,正是因为摆不平境内不同势力的斗争。支持刘备的地方势力,自然也有政敌,刘备选择的方式,便是一面妥协,一面打击,诸葛亮以严法治蜀,正是规整境内不同的实力者,以免重蹈刘璋之覆辙。

安内的工作,绝非ㄧ朝ㄧ夕所能完成,在国内粗安后,刘备便积极强化‘中央军’与宿敌曹操争胜,而一切为攘外做的准备,反过来也能恫吓国内不太合作的政敌,诸葛亮所承接的刘氏企业,便是如此背景。换言之,‘以攻为守’是自刘备时代即已开始的政治措施,也是刘备政权得以在巴蜀生根的原因。

关于法正着名的论述,争汉中的上中下三种好处,‘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也即是蜀国日后的三种生存模式,而刘备与诸葛亮,都选择了第二种,‘蚕食雍、凉,广拓境土’,正是‘以攻为守’思想下的决定。以当时蜀国处境,直捣黄龙于曹魏核心,是一种奢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构成的奇迹,方能完成。闭境固守,偏安于巴蜀,对麾下主战又追随多年的老战友如何交代?也填不满刘备那个大心脏。那么,一步一步来,一块一块敲下魏国城墙,既能满足争胜之瘾,又不致赌太大,再者又能在内部巩固政权,当然是最佳方案。于是在奇迹还未发生的时候,诸葛亮接下了这一棒,继续往前跑。

也就是说,‘蚕食雍、凉’是‘守’,以攻击的方式,推进蜀国的防线。
攻击是最佳的防御。

如此才能理解刘备的‘方图凉州’,与诸葛亮否决子午谷直取长安的用心。镜头切到东吴,当初吕蒙劝孙权暂缓攻略徐州,先搞定荆州关羽,主要的论点在于徐州‘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魏国有些势必力争的防线,就算一时取得,魏国也立马就全力夺回,就算以重兵防守也难以确保,因为该地区是魏国部队主场。徐州如此,关中亦如此,魏延以军事角度主张直捣长安,有了关中,雍凉地区即是囊中之物,理论上是正确的。但诸葛亮除了是战场指挥官,也是政治首脑,他必须考虑到魏国将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关中,蜀国很难撑得住强国之攻势,此其ㄧ。徐州尚且要七八万人固守,还不一定守得住,镇守关中的兵员数目自然不少于此,且占据关中,汉中也是不能不放重兵固守,蜀国有那么多兵吗?又有几个将领守得住?此其二。此两点,都是拿下长安后,必然要立即有对策的重点,而诸葛亮解决不了。魏延率万人孤军于深险之通道,部队安危还是小问题,大问题是取得长安后如何。子午谷计划对诸葛亮而言,在‘以攻为守’的指导原则上,牛头不对马嘴。

那么,既然‘蚕食雍凉’是守,诸葛亮也就不需要以‘魏国先攻击蜀国’为前提进行北伐。而‘以攻为守’当然要付出代价,所以也不存在空劳师旅,大费周章的问题,若不是以防御作为攻击目的,代价将远超过空劳师旅。另外,挑衅魏国,反而引起反扑而造成反效果的问题,答案在‘后出师表’里。诸葛亮的千古名言,‘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我是打不过,但打不过也得咬牙打,因为不打最终也是灭亡,不如打,总比等死好。换言之,诸葛亮认为蜀国不伐魏,最终也只是等死,但我弱敌强赢不了,最佳生存之道,便是以攻击为防御。所以,魏国反扑是预期效果,而非反效果。

谈此问题,很容易忽略ㄧ个重要的人,那便是孙权。谈此问题,也很容易忽略一种角度,那便是‘能不能不攻’。蜀汉的处境,说穿了就是不‘以攻为守’也不行,即便诸葛亮只想守不想攻,也不可得。排除诸葛亮自己的信念,野心或欲望不谈,除了主战的自己人,反战的本土人,诸葛亮还要顾虑虎视眈眈的孙权。孙权最可怕的ㄧ点,就是他随时会变,今天是朋友,明天就难说,诸葛亮若不让自己积极备战,第一个打他的,恐怕是孙权。这是为什么刘备死后,诸葛亮要花费诺大的心思,恢复蜀吴关系。在招待吴使张温时,他使出浑身解数,文臣武将ㄧ字排开,目的不为别的,就为了让孙权相信,蜀国是有实力,有意志作战的,我的麾下除了人才济济,还获得益州本土人士的支持,这便是为什么‘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刘备死后,魏国的态度是尝试收编诸葛亮,孙权则是另一番心思,若诸葛亮摆不平新的政治情势,显然他就要出手取蜀。换言之,即便魏国冷处理征蜀事业,蜀国也难以偏安,当初失荆州刘备征吴,按铁板神算刘晔之言,目的之ㄧ便是‘用众以示有余’,显示在孙权面前展现怯懦或发懒,就要倒大霉,而诸葛亮的处境,又比刘备当时更为艰难,更形孤立。

因而无论如何,攻击的态势是ㄧ定要摆出来的。

至于往例有没有弱国为了自保而挑战强国,实在不是重点,如上所述,蜀国之处境,与刘备集团的处境,还得分开看待,刘备政权的利益与益州本土势力的利益,必须有解决方案,不能简单地用化约的弱国往例作为类比。另外,‘蚕食雍凉’也具有收编魏国投诚者的效果,更不必提那些对魏国原本就没有忠诚基础的胡汉地方势力了。因而,‘以攻为守’的战略非但没有贬低蜀汉小国,反而印证了刘备与诸葛亮的杰出与务实。

我想,反对者最不能忍受的,应该是‘诸葛亮只想偏安’这个‘以攻为守’可能内藏的意涵。诸葛亮这个人经过长久以来的历史建构,为报答君恩,为复兴汉室鞠躬尽瘁的形象深入人心,‘再怎么说,都不应该是个偏安的懦夫吧’,人们很自然会这么想。不过,这只是词语引发的不当联想,试问,足球比赛,某方以攻击为防御,你会觉得是懦夫行为吗?相反地,这是在弱势时的ㄧ种积极表现,ㄧ种不放弃的精神,与力挽狂澜的策略。

这也是历史建构的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吴国张俨‘默记’-----‘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袁子曰: …亮治实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远...’。

晋书-宣帝纪,连司马懿都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

史册有许多指称诸葛亮‘志大’的例证,怎么看他都与‘偏安’没缘。所谓‘偏安’是指不图收复失土,只求于故土的ㄧ隅坐享安逸,因而,既然是‘偏安’,就不会费心费力‘以攻为守’,自然也与诸葛亮的‘志大’并不冲突。再者,有逐鹿中原的积极意志,不代表诸葛亮应该昧于现实,瞻前不顾后。只是因为诸葛亮被历史建构得‘太积极’,以至人们无法忍受有一丁点消极嫌疑的论点,破坏这个形象。

看历史人物与事件,不如回归现实吧。

最后,诸葛亮的北伐,有没有达到凝聚蜀国民心的目的?这个问题与‘北伐的目的之ㄧ,是凝聚蜀民恢复汉室’并没有冲突。一个是企图,ㄧ个是结果,并不能以‘结果’推论‘企图’的有无。有趣的是,后世的人纷纷对诸葛亮北伐大业按了千千万万个赞,反对者却举了例证证明当时蜀民不买账,这不是反而说明了诸葛亮必须‘以攻为守’吗?为守而战,蜀民尚且苦不堪言,为攻而战,蜀民还不反吗?

政治往往有些问题,不是一个世代可以解决的,诸葛亮的以攻为守,是向现实妥协的无奈选择,并寄希望于下ㄧ代。隆中对是北伐前二十年的事了,天下仍未有变,形势上从未产生诸葛亮期待的变数,大志归大志,做不到却也就是做不到,以卧龙之智,只能以攻为守,求仁得仁。

丞相心思,在‘后出师表’里,再清楚不过。

浏览次数:1
最新文章
· 诸葛亮为什么要以攻代守作为战略?...
· 名将魏延的理想为什么被诸葛亮破灭了?...
· 曹操一生最大失策------挟天子以令诸...
· 我的三国群英传...
· 王者三国70级版本3月12日18:00盛...
· 神龙三国_内测时间:2016年3月13日...
· 魏蜀吴十大最强的谋士...
· 4位功高震主者的三国名士的结局...
· 黄天三国BOSS爆率与刷新地图...
· 国战杀王各职业技能使用...
热门文章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曹操杀了或逼死了哪些人...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什么意...
· 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上将?...
· 剑灵三国---武神塔第一层攻略...
· 大家怎么看待曹操这个人物?...
·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哪四个?...
· 赵云一生为什么不受重用?...
·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谁?...
· 历史上的刘禅是什么样的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更多私服网站帮助工具下载友情连接

Copyright 2013 www.youe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站最终版权归属于 三国群英传发布网 所有
浙ICP备090235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