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说,我不觉得正在上映的《关云长》是近年来古装片里拍得最差的,至于它上映没几天在豆瓣网上的评分就降到5.2,简直触到了史上三国题材影视剧得分的最低线,我更愿意了解成:它很不幸地引发了观众们关于这些年来华语古装大片习气性绝望的总迸发。
看《关云长》,最突出的感受是关羽变矮了——固然直接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方式看起来很是高大雄伟。这不只仅是指向来以身长九尺的威武形象呈现的关公,此番变成了一个身高不及曹操的小个子——这点差距完整能够用技术手腕处理;更重要的是,一个忠义千秋的肉体意味被彻底矮化了。千里走单骑护嫂寻兄的英雄,硬是被描画成一边暗恋嫂子一边和曹操玩暧昧的武夫;坚持汉贼不两立、降汉不降曹的忠臣,则摇身成为顾念曹操恩义却与皇帝分裂的黑帮分子。而一句借曹操之口说出的“好马为什么不吃回头草?由于回头草不新颖。刘备曾经过时了,我才是新颖东西”,更是直接给关羽贴上了喜新厌旧的标签。对了,说到曹操,也没能逃脱被矮化的命运:影片中有个情节,说曹操为留下关羽,一边在关羽的酒里下春药,一边把他未过门的嫂子点穴后放到关羽床上,希望两人能生米煮成熟饭,断了关羽回到刘备身边的后路——如此下三滥,是曹操这样的人干的事么?即使不是英雄,人家到底也是枭雄不是?
借复原真实人性为借口,把历史上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物降格以待,这曾经成为近年来华语古装片创作的规范招数。《赤壁》把曹操兵败赤壁的缘由,归结到了贪恋小乔手中的那一杯茶;《赵氏孤儿》把程婴从英雄“复原”成了凡人,抹去了原先涂抹在救孤义举上的那层忠义光亮,原先报效家主的动机变成了替儿子报仇。与其说这是一种矮化,不如说是创作者不置信原有的历史叙说,不置信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那样的舍生取义和杀生成仁的存在。陈凯歌在论述《赵氏孤儿》的创作企图时就表示,本人完整不承受纪君祥在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里强调的大忠大义,他也屡次在片中借人物之口质疑:“谁信呢?”
不可承认,这样一股潮流很大水平上有其萌发的时期土壤:我们正堕入对过去数十年英雄神化的逆反心态,反映在艺术创作上就是高大全似的人物越来越不为人所承受;更何况历史历来都是被重新解读的,西方近年来也消费出不少以全新视角解读历史的影片。但是具有挖苦意义的是,这些誓把英雄打回原形、想以所谓现代价值观来迎合观众口味的华语古装电影,却没有取得观众的普遍认可,缘由恐怕只要一个:大家不能承受的不是改编历史,而是这种改编背叛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实质,沦为了亵渎。回到《关云长》,编导能够尝试展示人物更为丰厚的内心世界,但若推翻那个年代由兄弟义和君臣忠构成的根本伦理次序,就是触了底线。
当年黑泽明拍《七武士》险些让东宝映画破产,靠的是对历史题材的真正兴味;世界范围内二战影片常拍常新,不只是历史事情的重新论述,更是一种历史观的表达。而纵观华语影坛,这些年来固然古装大片层出不穷,却没有在此根底上降生新的历史主义,只能阐明编导们既缺乏当代历史观,更没有对历史人物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探究。他们看上的不是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人物,而只是历史人物所具备的留意力资源,然后充任着关云长们的狗仔队和八卦党,打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旗帜,瞄准的却是我们的钱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是,英雄真的存在过。而如今,看着那些只属于我们民族的高尚和坚毅、血腥和羞耻、英雄和义举正在一切人面前慢慢变矮直至了无踪迹,我不得不担忧具有世界上最完好信史的我们,会有一天彻底失去历史,忘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