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展开序幕,赤壁战役、攻城战、英雄美人的传说,从未在时光中褪色,重现千里激战的万人战场,新三国群英传OL[私服版]全新开战。不仅带来领兵上阵的快感,更带来万人杀敌的新感受,全新特色四大职业,猛将,方士,豪杰,军师,愿以此全新玩法,魔化BOSS,拉风的兵种,炫丽装备,耐玩版,献给所有热爱三国群英传的新旧玩家。
 
网站首页 三国群英传家族 三国群英传文章 工具下载
许褚为什么有实力单挑马超?
文章作者:许褚 文章来源:www.youez.com 更新时间:2016-5-24 19:56:29 

许褚为什么有实力单挑马超?

三国迷都非常关心三国武将的排名,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水平再接近的武林高手,总可以通过比赛较量分出输赢,而同样优秀的文章,却很难决定谁更胜一筹,因为没有公认的清晰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而罗老先生却在三国演义中布下很多谜团,让武将之间的武艺高低难以显现出来,尤其马、许二位更是如此,在三国迷中引起众多争议,为此我另选一个角度加以分析,望众网友给予赐教。
  
首先在武器使用上分析二人的武艺特点,枪和大刀的最大区别是:大刀在使用上更加直接、更加利于个人掌握和力量的发挥,在冷兵器时代,刀的生命力最长,后期基本达到垄断地位。在三国中力量大的武将使刀的较多,如关羽、许褚都以力量凶狠,刀法刚猛著称,尤其关羽更是速战速决的高手,在力量充沛和速度的结合下,往往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对手稍有忽视就极可能命丧刀下。但力量型武将在武艺全面性和持久性都不同程度存在瑕疵,难以达到武艺最高境界,所以象关羽、许褚、黄忠等用刀大将在交战时前几回合最为重要,是能否取胜的关键,如果长时间打下去,体力损失严重,自身的攻击力和防护力都将大幅下降,易受过箭伤就是明证。
  
枪的使用上,往往较为复杂难学、技巧性要求较高,人们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在后期渐渐脱离出冷兵器主流,只有只有一些武艺高手才能掌握。但枪可以夹在胳膊下,利用枪杆的柔韧性(用铁杆无法体现)进行挑、拨、扫,利用马的冲劲进行扎、刺等动作,制敌于身前,最大限度节省体力,且武艺全面,在箭法、步下乱战和躲避箭射、暗器上都有优势,象使枪的马超、赵云二人非常善久战,在长时间冲阵对敌后仍能保持一定体力。
  
马超经过车轮大战,在万马军中勇追曹操后仍然战败了拼死保驾的曹洪,体现高超的武艺技巧和良好的体力储备。所以马超和许褚长时间僵持下去,占优势的一定是马超,这一点在书中也有表述,许褚在经过一段时间战斗后脱去铠甲就是明证。
  
由于三国时期中国铸造技术并不发达,铠甲多是鱼鳞甲,制作粗重,仅适合防范流箭的擦伤和减轻伤害,却不利于人的灵活性,同时加重体力消耗。许褚是一个大胖子,长时间激烈格斗体力消耗一定比马超大,经过一段比拼后,许褚肯定能够发现这点,因此他选择了裸衣大战,并在取胜无望的情况下冒险求胜,最后弃刀夹枪(武将都爱自己的武器,想一想关羽会弃刀吗?)危险之极,我想许褚决不想再有第二次,即便此时不分胜负,但马超身上有剑优劣一看即知,曹操无奈才命令大军出击,结果许褚在乱战中无法自保受伤而败。
  
其次在三国内的后期,演义对马超的描写和曹操等人的评语可以看出作者是认为马超在众将中武艺应属略高,特别是张飞大战马超后,关羽写信向马超挑战的情节,更显示马超的超群之处(严格说此时关羽的状态已无取胜的把握了)。只是罗老先生又愿意让其他武将形象受到伤害,所以才平衡的观念下,有了此类错综复杂的描述,但结果高低不难分辨。
  事实上,有更多的人认为,许褚没穿衣服没有防护力去战马超,足见许褚之勇猛。他们认为许褚的武艺会更高,那么到底谁会更高呢?或许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答案。

浏览次数:1
最新文章
· 许褚为什么有实力单挑马超?...
· 为什么魏国大将军邓艾的结局是如何悲伤?...
· 魏延脑后真有反骨吗?...
· 三国时期的徐晃是否战死在沙场上?...
· 台服三国国战修正...
· 赵云的两个儿子为什么那么没出息?...
· 英雄三国_将于:2016年5月17日晚上...
· 猛将职业的三种兵器选择...
· 魏武帝曹操的终极智囊团...
· 蜀国的覆灭是因为诸葛孔明穷兵黩武吗?...
热门文章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曹操杀了或逼死了哪些人...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什么意...
· 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上将?...
· 剑灵三国---武神塔第一层攻略...
· 大家怎么看待曹操这个人物?...
·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哪四个?...
· 赵云一生为什么不受重用?...
·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谁?...
· 历史上的刘禅是什么样的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更多私服网站帮助工具下载友情连接

Copyright 2013 www.youe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站最终版权归属于 三国群英传发布网 所有
浙ICP备090235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