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皇帝刘志驾崩,年仅36岁,谥号“孝桓皇帝”。因刘志后继无人,次日,皇后窦妙改称皇太后,临朝问政。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掌控朝政的窦氏家族必然要选择一位刘氏子孙继承大统。
城门校尉窦武(窦妙之父)召见河间国人侍御史刘儵(音shū,同“倏”),询问河间国内的刘氏亲王子孙中是否有合适人选(刘儵与桓帝刘志同为河间国孝王刘开谱系),刘儵则推荐年仅12岁的解渎亭侯刘宏。窦武再去长乐宫(太后所居宫殿)与窦妙商议并达成一致意见,于是窦妙下诏派刘儵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及奉车都尉曹节(原职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可能为临时设置),共持节,率中黄门、虎贲军、左右羽林军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进京。
次年正月初三日,窦武任大将军,居住在禁宫之中,以防不测。
正月二十日,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夏门外万寿亭,大将军窦武持节率群臣出城迎驾【范书《灵帝纪》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到夏门外万寿亭,群臣谒见。】,刘宏乘坐王青盖车(皇太子座驾)进入雒阳皇宫【范书《灵帝纪》:(正月)己亥(20日),帝(刘宏)到夏门亭,使窦武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入殿中。】。
正月二十一日,刘宏正式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建宁。朝廷任命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司徒胡广三人共同参录尚书事【范书《灵帝纪》:(正月)庚子(21日),(刘宏)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宁。以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窦武及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
刘宏的祖父刘淑,祖母夏氏及生父刘苌,均在刘宏登基前已逝世;仅生母董氏健在。四月十七日,朝廷追尊刘淑为孝元皇,夏氏为孝元皇后,刘苌为孝仁皇。因为此时是皇太后窦妙执政,刘宏的生母董氏不可能入宫为皇太后或者称后,只能封为慎园贵人(慎陵为刘苌陵墓),仍居住在河间国乐成县【范书《灵帝纪》李贤注:慎园在今瀛州乐寿县东南,俗呼为“二皇陵”。】(汉乐成县在唐乐寿县东南),为刘苌守墓【范书《灵帝纪》:闰(三)月甲午(三月无甲午日,当从袁纪为“四月甲午”,即17日),追尊皇祖(刘淑)为孝元皇,夫人夏氏为孝元皇后,考(刘苌)为孝仁皇,夫人董氏为慎园贵人。】。
六月十七日,窦氏家族以策立有功获得封赏:大将军窦武封为闻喜侯;其子窦机封渭阳侯,拜侍中;其兄子窦绍封鄠侯,迁步兵校尉;窦绍之弟窦靖封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三个县侯,一个乡侯)【范书《窦武传》:帝(刘宏)既立,论定策功,更封(窦)武为闻喜侯;子机渭阳侯拜侍中;兄子绍鄠侯,迁步兵校尉;绍弟靖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其他如刘儵、曹节等人各有封赏,只有太傅陈蕃坚决推辞。
窦氏家族一门四侯的事,在士人集团中引起强烈反响。首先,窦武名列“三君”,在士人集团中拥有崇高的声望,可是自从他策立刘宏之后,就显露出对权势、财富的肆无忌惮的贪婪之态引来非议。当时还是布衣的涿郡名士卢植,就上书规劝窦武,内容大概是说:策立皇帝算不得天大的功劳,一门四侯已经很过分了,顺便劝他低调做人做事(向陈蕃学习)。而窦武不以为然。
话说,窦氏家族选择刘宏继位的原因很简单:
①刘宏与刘志血缘亲近,且为晚辈,这样窦妙可以太后的身份继续参政;
②刘宏年纪小,且在雒阳无任何政治基础,窦氏家族可以轻松地控制刘宏,以达到长期掌秉朝政的目的。范晔在《后汉书?皇后纪上》中说得明白:【贪孩童以久其政。】
至于刘志的两个亲弟弟勃海王刘悝和平原王刘硕,他们的人品差也是有目共睹:刘硕嗜酒成性,多有过失【范书《章帝八王传》:(刘)硕嗜酒,多过失。】,而刘悝还曾被弹劾谋反!刘志念在兄弟之情,没有对其斩尽杀绝,仅废其封国为县侯。直到刘志临死前才下诏恢复刘悝的勃海国。何况他们还是刘志平辈,他们若是登基,窦氏家族就必须靠边站了,所以窦氏家族绝对不可能选这两兄弟继位。
就在窦氏家族选择刘宏继承皇帝的消息传出后,民间就有谣传:刘悝愤恨自己不能继承帝位,于是组织了人马准备去抢夺诏书。当然这是谣传,刘悝当时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原来的封国,等哥哥刘志驾崩之后,刘悝如愿以偿重获封国,其眼光如此,哪敢奢望当皇帝啊!但是这件谣传案给刘悝之死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