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三国学评论1:
一,董卓废刘辩立刘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削弱何氏外戚集团早已形成的势力,便于自己控制皇帝! 董卓废刘辩立刘协,自任相国,将朝政控制在手中。至此,长期以来交替执政的外戚和宦官集团的斗争,宣告结束,东汉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名存实亡了!此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便主要表现为各个官僚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冲突,即军阀混战了。
二,此举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是 董卓及其幕僚所没有考虑到的。综观东汉一朝的权臣,没有人比董卓的机会好。而他,偏要把局面弄糟,糟到不可收拾。以伊尹,霍光自居,而给人的印象,是“又出一个王莽”。他作了不必要的废立,杀害无辜的何皇后和少帝,引起全中国有识之士的不平,也给了反对他的袁绍等人以有力的口实!
三,出于董卓感情,董卓对刘协确实有些好感。据晋人陈寿《三国志。魏书》之宋人裴松之的注有曰:“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
四,也有人认为:董卓很笨。吕思勉批评他:为了替国家选一个好皇帝,董卓是可以原谅的,然而他无此权力,也无此声望;为了替自己篡位或揽权铺路,董卓那就不免自找麻烦。一个糊涂的少帝,要比聪明的陈留王容易驾御。董卓应该先把中央政府弄好;想废立,等待将来不迟!
五,东汉末年朝廷的大患是宦官把持政权。董卓到达洛阳之时,宦官刚好已被杀尽。而且,外戚也衰落了。董卓如肯向好里做,是十分容易收敛的。他似乎除了这件废立之事以外,也颇像是有心做好。他起用了很多好人,文人,又替陈蕃,窦武等人翻案。他提拔蔡奕,也重用了韩馥,刘岱,孔岫,叫这三人分别为益州牧,茺州刺史,豫州刺史,荀爽是一位布衣处士,董卓拜他为三公之一的司空。其他两位三公,司徒杨彪和太尉黄琬,也均为一时之选。刘表做过何进的幕僚,董卓于废掉少帝,杀了何太后,与何家成了仇人后,却敢重用刘表,表他为荆州刺史。所以说就董卓入主洛阳初期来讲也心存一些理性,废刘辩立刘协确为董卓本意。
资深三国学评论2:
1.董卓做为一个辅政的大官,他至少是有一点抱负的,他也想入主洛阳之后能够有所做为。他认为,在他来之前国家的昏暗是由于有个暗弱的皇帝,要大治,就要有一个明君。而他自己今天的功绩正像是霍光一样,所以,他就效法伊尹、霍光另立新君。
2.他刚入朝,地位没有站稳,带来的兵也不多,只有3000多人。他还不清楚谁支持他,谁反对他。这样一做,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谁谁谁了。卢植就傻里傻气的顶撞他,差点丧命,好在蔡邕力保才保住了性命。
3.董卓是在戊辰日的晚上到达洛阳的。他接到报告,少帝和陈留王已在北芒的民家,便亲自去迎接他们。少帝看到一群不是汉人、样子古怪的军队非常害怕,怕得哭了出来。但陈留王不怕,能清清楚楚回答董卓的问题,很让董卓喜欢。其实董卓真的很蠢,为国家选一个好皇帝本没有错,但他无此权利,也无此声望;为了替自己篡位或揽权铺路,就更自找麻烦了,因为一个糊涂的少帝总比一个聪明的陈留王好控制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