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轻时的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有修养,任侠。[1](卷六十)这些说明了袁绍出生高贵,这种高贵的出生为其带来了起码以下两点好处:首先是仕途的顺利,汝南袁氏是东汉著名的政治世家,从袁绍高祖袁安为章,和二朝司徒算起,袁安子袁敞为安帝时的司空,袁安孙袁汤为桓帝时太尉,袁汤子袁逢为灵帝时司空,袁蓬弟袁隗为灵帝时司徒,即所谓的“四世五公”,“势倾天下”。[1](卷十五) 2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有了这样的家世,袁绍平地青云,后辟大将军何进掾,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以绍为佐军校尉3,由此走出了他人生的重要一步。其次是世族的拥护,袁绍取得冀州后,得到了当地世族的鼎立支持:被"委以腹心之任",替他守护邺城的审配,是邺城所在魏地郡的一个"族大兵强"的重要人物。并且袁绍能成为反董卓的盟主,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除了显赫的身世,袁绍本人在当时亦享有盛名,具有多方面的优点。由于他是庶出(妾生之子),由此袁绍的弟弟袁术很是看不起他,说袁绍“非袁氏子”是“吾家奴”,还曾嫉妒的说:“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5后来袁绍被过继给袁蓬的兄长袁成。正是由于在袁家如此的处境,因而极其注重自身的修养。此外,袁绍能“折节下士,他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7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单车归家。
袁绍还很有任侠之气,喜欢结交游侠。他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 ’绍叔父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绍於是乃起应大将军之命”。9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自此,袁绍走向了政坛。
袁绍入仕后做了几件大事。首先是诛杀宦官,灵帝死后,东汉政局主要矛盾在于在宦官专权。这时何太后年轻,继任的小皇帝还无参政的能力,主政的是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他很想改变宦官专权的状况,他把袁绍吸收进权力的核心层,与之商量如何除去宦官,袁绍使客张津说进曰:“黄门,常侍秉权日久,又永乐太后与诸常侍专通财利,将军宜整顿天下,为海内除患。”10而难点在于太后在宦官的包围中,不愿除。于是袁绍又建议召外兵入朝,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11这一点多为后人所坷病,在当时就有多人反对,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无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12那么袁绍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呢 实际上就在于袁绍想引外兵为己用,我们知道此次要进京的外兵共有八支,除毋丘毅一支难以查明外,其他七支的向背是可以推断出来的。桥瑁,是灵帝朝太尉桥玄的族子。桥玄,是位能臣,可以说位“称职相”,只是后来因为对政治丧失了信心,甘愿引灾异自劾。桥瑁作为名公之后,他的郡国兵理应站在士大夫的阵营中。而袁绍无疑是代表着士大夫的。王匡,鲍信是和伍孚一样的侠士,诛灭宦官,他们岂能畏缩 再说丁原,董卓,他们与袁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这则秘密后来由公孙瓒揭示出来。那是在公孙瓒与袁绍交恶的时候,公孙瓒向天下公布了袁绍的十宗罪,在当时,凡是这样的文字不仅要写得漂亮,而且还要有实际的内容,要做到揭露隐秘,直刺敌人的最痛处。在公孙瓒的记忆中,袁绍犯下的第一宗罪就是:“何氏辅政,绍专为邪媚,不能举直,至令丁原焚烧孟津,招来董卓,造为乱根。”由此可见,丁原,董卓的行动实际上是要听命于袁绍的指挥。而张杨,张辽二人,原本就是丁原的部下,与丁原共进退也在情理之中。后面我们要谈及的由袁绍主盟的关东联盟中,还会遇到桥瑁,王匡,鲍信,张杨等人,这也证明了袁绍完全可以驾驭外兵。13由此可见,袁绍提议引进外兵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证明了其过人的才干,后何进不听袁绍之劝,绍谓进曰:“黄门,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内,前窦武欲诛之而反为所害,但坐言语漏泄,以五营士为兵故耳。五营士生长京师,服畏中人,而窦氏反用其锋,遂果叛走归黄门,是以自取破灭。今将军以元舅之尊,二府并领劲兵,其部曲将吏,皆英雄名士,乐尽死力,事在掌握,天赞其时也。今为天下诛除贪秽,功勋显著,垂名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今大行在前殿,将军以诏书领兵卫守,可勿入宫。”进纳其言,后更狐疑。绍惧进之改变,胁进曰:“今交构已成,形势已露,将军何为不早决之,事留变生,后机祸至。”进不从,遂败14何进死后,袁绍同袁术带兵杀入宫门,诛杀宦官,后又在城中大肆搜捕,一举灭了宦官,死二千多人,从此宦官在汉末的历史上已无往日的气焰。不一一赘述。少年的袁绍在此事中展露头角,分析恰当,行为果断,胆识过人。
第二件事无疑就是领导关东联盟,强迫董卓迁都了。董卓进京后,凭借其强大的实力控制了京都,想重立皇帝,招来大臣商议,在丁原因此被杀的情况下,袁绍并没有屈服,卓欲废帝,谓绍曰:“皇帝冲暗,非万乘之主。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人有少智,大或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卿不见灵帝乎 念此令人愤毒!”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来久。今帝虽幼冲,未有不善宣闻天下,公欲废适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 我今为之,谁敢不从 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15此事充分展示了袁绍的勇气及胆略。此时,袁绍的出身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名士为他说情:“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顶撞董卓出逃后反而得到了渤海太守。袁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袁绍能主盟的原因大概就是他的出身,他努力带来的声名以及世族的支持了。对于同盟,曹丕有过如此的描写,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韂人讨州吁于濮”,言人人皆得讨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16后来由于盟军内部不和,加上董卓逼死废帝,同盟解散。证明了袁绍强大的号召力以及统帅能力。
关东联盟的失败使得袁绍认识到实力的重要性,要想成就大业,光有世族的支持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力量。前面说过在名士们的帮助以及家族的影响之下,离开京城的袁绍得到了渤海郡太守的官职,作为他的上司—冀州牧韩馥本身就是袁氏家的门生。而且韩馥的才干明显太差,在读完三公移书后,(韩馥)乃谋于众曰:“助袁氏乎 助董氏乎?”治中刘惠勃然曰:“兴兵为国,安问袁董!”17袁绍抓住他的性格弱点,采取了逢纪的计策,逢纪说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绍答云:“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纪曰:“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於此之际,可据其位。”18借用公孙瓒来威逼韩馥逊位的办法,并且取得了成功!而在当时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如此计谋的话,如果袁绍选择了硬取的方法的话,他面对的是如治中李历所说的“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 ”的情况了,而在当时以袁绍的实力来说,无异于以卵击石!
袁绍取得了冀州后,很快建立起了自己的班子:引沮授为别驾,以丰为别驾,配为治中19,建立起了最初的自己的班子。并听取了沮授的战略规划:“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比及数年,此功不难。”在此规划的指导下,袁绍北攻公孙瓒,界桥之战以弱胜强,大败白马义从,围易京,断外援,全灭公孙三州,唾手而得;剿黑山锄张燕,肃清境内游动顽敌,一统北方。不是本文重点,不一一赘述。在这里面有一个细节:瓒部迸骑二千馀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却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 ”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瓒骑不知是绍,亦稍引却;会麹义来迎,乃散去20这个细节的描写加上前面面对董卓的那句“天下健者,岂唯董公”一个活脱脱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综上所述,袁绍年轻时参与上层机要,积极主动,为扫除宦官之患,献计献策并付诸行动,最后彻底解决了宦官之害,显示其清醒的政治头脑;面对董卓的倒行逆施,敢于站出来公开反对,显示其有过人的胆略;以一个小小的太守组织起十几路诸侯参加的反卓同盟,显示了其有令人信服的才智,组织能力;以一郡太守一统四州,显示其有过人的才能。应该说袁绍年轻时的作为是有胆有识,才干过人,尤其是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才在年轻时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人生。以其的功绩,称为英雄不为过,要知道孙权所以称为英雄只不过是守住了江东一隅之地!
三、官渡之战与袁绍
如果说前面的袁绍是英雄的话,那么让他从英雄成为现在人口中的军阀就是因为这一场战争——官渡之战!
说起这场战争前,就汉献帝的归属问题已经引起了一场争夺,最后袁绍自己放弃,这一点深受很多史学家的诟病,但是我看这件事,袁绍实有苦衷!因为袁绍早期是非常反对汉
献帝即位的,他与汉献帝的矛盾属于不可调和的,有下面两件事情可以为证:上文说过的董卓欲行废立之事,即废弘农王而立献帝,征求袁绍的注意,袁绍以叛逃和一句: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可见他是反对献帝即位的,并且后来关东联盟的解散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董卓逼死了废帝弘农王,作为盟军的统帅,袁绍毫无疑问是反对献帝的!另外一件事情是袁绍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这个事情也显示了袁绍的立场。试想,以袁绍与献帝如此大的矛盾,如果袁绍把献帝接过来,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的矛盾,袁绍一个不慎,很有可能导致全天下的反对!最起码支持他的世家大族们的态度要让袁绍很难受,要知道曹操的谋士荀彧仅仅因为反对曹操做魏公就被曹操丨逼死,“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接着我们来看看官渡之战前面的形势:传统观点认为袁绍据四州,实力明显强过曹操。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以下不难发现袁绍在建安四年(199)以前,问题很多。别的且不论,公孙瓒就是到建安四年三月,才被袁绍灭掉的,而在建安三年的冬天,吕布业已给曹操灭掉了。到四年的春天,河内太守张杨为其将张丑所杀,又眭固杀掉张丑,归附袁绍,曹操就进兵把他打破,这一年八月里,曹操进兵黎阳,旋又回兵,而分兵把守官渡。此时曹操的兵力,业已达到河北了。袁绍从公孙瓒破灭以后,就派他的大儿子袁谭去守青州,第二个儿子袁熙去守幽州,又派他的外甥高干去守并州,其布置并不算迟。而曹操的后方虽然也不安稳,但是张绣于建安四年十一月投降曹操,并于第二年消灭了刘备,总的来说,袁绍战前的形势并不比曹操好,这从袁绍谋士的话中也可见一斑,绍将南师,沮授,田丰谏曰:“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