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 袁绍能称英雄一
再看这场战争袁绍有没有明显的战略失误呢 有学者认为官渡之战前两次小的遭遇战白马,延津之战使袁军丧失颜良,文丑两员名将,先不说这两员大将是不是真如三国志上所说是河北名将,在官渡之前,也就是在袁绍取四州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两个所谓的名将。因为三国志毕竟是晋人所写,一点偏颇没有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这两员大将是名将,也如袁绍传里所说绍军大震。但是我们看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徙其民,循河而西和公还军官渡。结果是曹操小胜但是却退兵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袁绍以优势兵力步步为营,逐步挤压曹操,在战略上是没多大问题的。紧接着袁绍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不可否认也许袁绍采取沮授的“宜徐持久,旷以日月”更加稳妥,但是在袁绍的这种打法下,结果是“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并且有了退兵的打算,“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24上面一系列的话说明了一点,在袁绍的战略打击下,河南人疲困,多畔应绍。25曹操已经快坚持不住了。眼看着胜利就要到手了,这个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改变了整个战局:这就是许攸的叛变!从荀彧身上看,他不过仅仅是曹操想做魏公就已经反对,他所代表的世家大族们如果面队袁绍对献帝的态度,加上本来两家的矛盾,如果因为一个汉献帝而失去世家大族们的支持,明显是得不偿失的!
许攸叛变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曹操献计“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而曹操也采纳了这个建议。乌巢,离袁绍的大营只有四十里。倘使来得及救援,袁绍不是兵少分拨不开的,何难一面派兵去攻曹操的大营,一面再多派些兵去救淳于琼等 曹操的兵不过五千,淳于琼等的兵已有一万,袁绍倘使再派马兵五千名去,也比曹操的兵加出三倍了,何至于还不能敌 倘使还不能敌,相隔四十里,续派大兵何难 何至淳于琼等还会被杀 可见曹操的攻淳于琼,是疾雷不及掩耳的。他所以只带马,步兵五千,正因兵多容易被人觉察之故。然则当时淳于琼等被攻的消息达到袁绍的大营时,怕早已来不及救援。派张郃,高览去攻曹操的大营,也不过无聊的尝试而已。袁绍连营数十里,而曹操能分兵和他相持,其兵数虽不如袁绍之多,亦必不能甚少。曹操攻淳于琼等,不过抽去五千人,何至于大营就不能守呢。最后再补充一点,在乌巢防守的大将并不只有三国演义上所说的淳于琼,另外还有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睿27等。上述说明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袁绍并没有明显的战略失误,而整个战争的失利仅仅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这从后来许攸在曹军中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一点眉目来,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从许攸这样一而再的夸耀自己的作用,可知如果仅靠曹操自己战胜袁绍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夸大许攸的作用,说他的一句话就胜了曹操,也不客观,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许攸的投降献计,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当然,如果说这场战争仅仅只是因为偶然的因素而导致失败也是不科学的,作为统帅的袁绍有着以下几个致命的弱点:
首先,是骄傲,并且由此滋生的自大情绪,袁绍刚刚击败强大的公孙瓒,沾沾自喜,有此而骄傲,俗话说骄兵必败,有两件事可看出来他这种骄傲自大的情绪:首先是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另外就是曹操让大将军这件事情,天子以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邺侯,原因是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30而其自大的情绪则是太多了,多次不采纳正确的建议,从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抓住曹操攻击刘备的时候去攻击曹操,一直到最后不采纳沮授的相持战略,期间不听建议太多,不一一赘述。
其次,袁绍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而作为统帅的袁绍不能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部下的相互攻击,诋毁。初时,审配,郭图为一党,造成沮授死,田丰杀,许攸走,张邰,高览奔,袁绍大败的局面。后来,袁绍死,袁尚,袁谭兄弟厮杀争斗,审配,逢纪一党,为袁尚出谋;郭图,辛评又一党,为袁谭献计。除了一个王修,说了一番手足道理外,所有这些谋士,无一不是火上浇油地促使内战升级。31而对于部下之间相互挑拨袁绍也不能很好的查明及处理,官渡败后,逢纪诋毁田丰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而最恐怖的后果无疑是许攸的叛逃,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许攸叛逃带来了官渡的失败。
最后,袁绍处理事情不公,间接的激化了内部的矛盾。在取得四州之地后,袁绍迫不及待的分配给自己的儿子,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大伤高级士人之心,大大降低了集团的凝聚力。"顷之,击破瓒于易京,并其众。出长子潭为青州,沮授谏曰:“必为祸始。”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一定是祸的原因是 “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本来将相投奔明主而来,有名利的要求,希冀一州郡展示自己的才能,袁绍把重任都交给自己的儿子了,别人谁还有希望 曹操也用诸弟,诸子,但夏侯,诸曹,都是在创业时立有功绩的,才委以重任的,并不是只要是亲属就给分配一重要的州郡。出征前曹操训诫曹彰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法令严格,赏罚分明,才能把自己这个集团的人士组织起来,他才有凝聚力。而袁绍事业还没完成,劲敌还在身边,他就把州郡分给了儿子,实在是处理事情非常的不恰当。
四、对袁绍的综合评价
这一部分显得比较薄弱,建议你在对袁绍进行评价前,此处请先补充一些学者前人对袁绍的看法,从陈寿开始,即从其本志开始,然后列举其它学者之观点,包括学术论文,如马植杰,何兹全等学者。在列出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你再试图列出自己的观点,那这样就比较全面了。
对于袁绍的评价,从他生活的年代就有多人进行了评价,在三国志中陈寿是这样评价的:“袁绍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绍鹰扬河朔,然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於羽远矣!”袁绍的对手曹操这样评价袁绍:“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曹操的得力大臣荀彧这样评价:“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 绍之强其何能为!”而先后在袁绍和曹操手下效力的郭嘉的看法则是:“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上述评价,都是在袁绍取得四州之地后大家对其的评价,前文已经说过,袁绍在这个时间已经是非常的骄傲自大,所以这样的缺点是存在的,但是是不是如他们所说的那么致命,我看不一定。而且袁绍早期并不是这样的,他早期取四州的时候就是采取沮授的规划。更何况以上评价都是来自他的敌人,敌人的评价贬低袁绍在所难免,并且我们也应该看到曹操和荀彧的评价是官渡之战前曹操形势处于不利的情况下说的,应该鼓气的成分更多,从荀彧的最后一句可见一斑:“绍之强其何能为!”
而后代人对其的评价基本以上述思想为主,举反面事例时提到袁绍。他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多谋难断,见事迟,得计迟。慢了,得出一个方针就处于被动。而易中天更是说袁绍为政治失利,道义失理,战略失策,指挥失误,用人失当,组织失和,并且不具备帅才,其实一个疑问句就可以将易中天的评价否定:以此六失,尤其是袁绍"并不具备帅才",怎么能做同盟军的盟主 他又怎么能一统北方四州之地 那么袁绍为什么被众人如此的低评呢,因为袁绍最后失败了,所以才获领一堆批评。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弊端,胜则溢美无以复加,败即领咎罪不容恕。所以说虽然袁绍失败了,但不失为失败的英雄。
袁绍的一生,有过辉煌,遥想年轻时不应征的潇洒,到解决宦官问题时候的果断,再到面对死亡威胁的勇敢;从世族子弟到一郡太守,再到四郡的主人。可以这样说,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成功!正是因为太过容易的成功,导致了他的骄傲自大。他高贵的出身以及名士的身份使得他成为了世家大族的支持者,以世家大族的代表出现,注定了他对部下的约束不严格,使得他的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而他处事的不公也注定了他会走向失败的最终结局。
袁绍名士般的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为他带来了属下的以死效忠,最感人的莫过于沮授和审配了,沮授被俘后乃大呼曰:“授不降也,为所执耳。”…操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遂赦而厚遇焉。授寻谋归袁氏,乃诛之。(审)配声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遂斩之。36同样的别驾韩珩,曰:“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其破亡,智不能救,勇不能死,於义阙矣;若乃北面於曹氏,所弗能为也。”一坐为珩失色。触曰:“夫兴大事,当立大义,事之济否,不待一人,可卒珩志,以励事君。”上述事例,可一一说明袁绍的个人魅力之深。
袁绍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也是成效斐然,建安初,冀州牧袁绍与前将军公孙瓒相持不决,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遂遣兵助击瓒,破之。绍矫制赐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皆以单于印绶。后难楼,苏仆延率其部众奉楼班为单于,蹋顿为王,然蹋顿犹秉计策。广阳人阎柔,少没乌桓,鲜卑中,为其种人所归信,柔乃因鲜卑众,杀乌桓校尉邢举而代之。袁绍因宠慰柔,以安北边。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37袁绍宽待少数民族,最后受其感化的乌丸与他的儿子一起共存亡,可证明袁绍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还是有成效的。
综上所述,袁绍是一个英雄,不过因为官渡之战的失败而让其成为了一个悲剧一样的英雄,我们应该不以成败论英雄,还袁绍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