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吴国的大鸿胪(主管宫廷礼仪的官员)张俨(字子节)曾经写过一本书,名曰《默记》,其中有一篇叫《述佐篇》。在这篇文章中,张俨曾经对诸葛亮和司马懿进行了比较和品评。表面上,张俨是在讨论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优秀,实际上张俨是在肯定诸葛亮能力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对蜀国北伐的支持。换言之,张俨的两个基本观点是:其一,诸葛亮的才能优于司马懿;其二,蜀国出兵北伐曹魏是正确的选择,并不是自不量力。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第一个观点。为什么张俨说诸葛亮的才能优于司马懿?首先,他比较了一下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的个人情况,觉得颇为相似。两人都遇到了明主,都是托孤重臣,都为国家立下了大功。然而,他们两人接手的国家情况则是完全不同的。诸葛亮主政的蜀国只是占据巴蜀之地、偏居一隅的小国,人口和军队不过是魏国的九分之一。蜀汉尽管国力弱小,却通过诸葛亮的治理和吴国的联盟,成为能和曹魏相抗衡的国家。蜀国的军队训练有素,农业生产井然有序,官员执法公正严明。不仅如此,诸葛亮还率领蜀国十万大军,北伐中原,直捣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气势不凡,令人敬佩。
反观司马懿呢?张俨认为,他执政的魏国拥有整个北方,幅员辽阔,军队远远多于蜀汉,兵强马壮,占据着坚固的城池。然而司马懿却只图自保,让诸葛亮“自来自去”,毫无吞并蜀汉的打算。但是,张俨又说如果司马懿不死,凭借他的智谋,再保证魏国的军力、武备不废弛,蜀汉伐魏的战争胜负其实早已决定了(最多就是打个平手)。不难看出,张俨觉得诸葛亮的才能高于司马懿,主要是因为诸葛亮执掌的是小国,却治理得井井有条,还能以弱伐强。相比之下,司马懿则是显得有些不思进取了。张俨还认为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情况和当年郑国的大夫子产颇为相似,对诸葛亮能力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个人认为,对于诸葛亮杰出的政治才干,张俨的比喻是非常恰当的。郑有子产,蜀有孔明,此言不差。至于司马懿的能力,当然也是出类拔萃的,张俨的这种比较实际上只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对于司马懿的能力,我们也不用怀疑,三家归晋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更谈不上不思进取、只求自保。一个在魏国长期执政的两朝托孤重臣,一个在魏国政坛翻云覆雨的政治人物,对天下大势肯定有着很清楚的认识,这种军事上的忍让未必是简单的自保,更有可能是因为忙于内部的争权夺利,无暇外顾。中国是有“攘外必先安内”的传统的。我们再来看张俨的第二个观点。张俨认为,君权都是通过战争获得的,当年商、周都是通过武力夺取天下的,真正的禅位只有唐尧虞舜(还仅限于传说)。
所以,诸葛亮出兵进取中原,为的是同样的目的,并无不妥之处。至于诸葛亮连连北伐以致国家疲敝,这一点张俨没有作出正面回答。客观地讲,连年征战,无岁不征,确实会消耗蜀国本来就不强的国力。可是,古往今来哪有打仗不消耗国力的呢?倒是战争的得失是值得我们总结的。是所得大于所失?还是所失大于所得?这才是题中之意。至于诸葛亮不自量力,蚍蜉撼大树,更是无从谈起。张俨举了一近一远两个例子来论证诸葛亮北伐的可行性。他说,往近了看,当年先主刘备和魏武帝曹操双方实力相差那么悬殊,且当时没有吴国的同盟作为外援,刘备还能夺取汉中,最终成就帝业。相比之下,诸葛亮执政时的蜀国的情况比刘备创业时的情况就好多了。往远了看,战国时燕国乐毅横扫齐国七十余城,不也是以弱伐强吗?
而且,现在蜀汉的军队不比燕国的军队少,君臣之间的互信远胜于燕国君臣,又有吴国的强援作为呼应,有什么可怕的呢?再说了,战争就是出奇制胜,靠的是运筹帷幄,土地和军队的多少并不是决定的战争成败的唯一因素,不可“偏恃”。张俨还认为,诸葛亮执政时蜀国赏罚严明、执法公正,这种良好的风气一直延续到诸葛亮去世以后,而且诸葛亮上表蜀汉朝廷请求北伐的表文言辞恳切,感人肺腑,尽是忠正之言。这样一个治国良相,这样一个忠诚之臣,即使是管仲、晏婴,又能比他强多少呢?以上就是张俨在《默记·述佐篇》中的基本观点及重要论据。虽然张俨的文章中也有溢美之词,但基本上还是很客观的。最后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张俨是吴国的高级官员,而吴蜀是同盟关系,张俨对盟国肯定更多的是赞扬,对于其失误之处则是避而不谈。
其二,张俨大概生活于公元266年前后的时期,而蜀国已于公元263年灭亡,所以张俨看到了蜀国由盛而衰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对于蜀国的评价自然会是很全面的。再比较他和陈寿的说法,基本上也是一致的。而晋朝建立后,为了表彰诸葛亮的功业,晋朝还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比蜀汉封给诸葛亮的武乡侯还要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诸葛亮的功绩在当时就已经得到了上至朝廷官员下到黎民百姓、近至盟友远到敌国的一致赞许。这或许才是我们从张俨文中应该挖掘出的更深层次的内容。
1.张俨的文章
《默记·述佐篇》
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王。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盟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杖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若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今仲达之才,减于孔明,当时之势,异于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下齐七十余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唇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于五国之兵也。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即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
(二)陈寿论诸葛亮
蜀国灭亡后,陈寿入晋。在司空张华的推荐下,陈寿被举为孝廉,开始了新的仕途。在担任著作郎期间,陈寿编纂了《诸葛亮集》。西晋泰始十年(公元274年),陈寿将《诸葛亮集》上呈朝廷,附一表文一并呈上,这篇表文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
原文就不引述了,很容易就可以查到。我只说一说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内容。
1.关于诸葛亮官职的问题
陈寿在表文中两次提到诸葛亮的官职,所以特地在这里详细地说一下。诸葛亮一生只担任过三个官职(本职,不包括兼职):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和丞相。在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没有任何职务。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越过都尉和校尉两级,直接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和赤壁之战前周瑜的官职建威中郎将相当,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大校或是准将。那时诸葛亮的工作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负责行军谋划、克敌制胜,而是负责为刘备征集赋税、备办粮草、补充军需,和当年萧何为刘邦做的工作十分接近。因为诸葛亮为官清廉,办事稳妥,执法严明,让他做这种工作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刘备攻占益州后,诸葛亮被提拔为军师将军,兼刘备左将军府总管。这时,诸葛亮的工作依然是负责招兵运粮,补办军需,支持在前线作战的刘备。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诸葛亮一跃成为蜀国的最高阶文臣。后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将军马谡违令失去街亭以致蜀军败退,诸葛亮为严明军纪,主动自贬三级,由大将军贬为右将军,但是仍然行使丞相的权力,实际上还是蜀汉丞相。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率军击败魏国雍州刺史郭淮所部,平定武都、阴平二郡,在后主的要求下,诸葛亮凭借战功官复原职,直至逝世。从诸葛亮的做官经历不难看出: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没有任何官职,但是众所周知刘备还是将出使东吴这么重要的外交活动交给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足见刘备对他的信任(当然,刘备也考虑到了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当时在江东孙权处供职,这样的人选便于双方进行沟通)。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直接把诸葛亮提拔为军师中郎将,进入成都后升为军师将军,然后就直接提拔为丞相。这中间除了从军师中郎将到军师将军是逐级提拔,其余的升迁都是越级提拔,而且每一次都跨越了很多级。刘备虽然没有像《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一上来就把军事指挥权交给诸葛亮,也没有让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是从诸葛亮升迁的速度,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于诸葛亮还是非常的器重和信任的。在中国历史上,像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的君臣关系确实少见,先有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后有白帝托孤的辅主之重。所以,刘备当年的那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2.发明家孔明
陈寿在表文中说诸葛亮“工械技巧,物究其极”,这是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其实,诸葛亮如果生活在近现代,绝对是一个像爱迪生一样伟大的发明家。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虽然现在人们无法复原这种便捷的运输工具,但是想想它出自一位位极人臣的丞相之手,恐怕也算是千古奇谭了。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改进了秦汉以来的连弩即诸葛连弩,建立了中国估计也是世界上第一只特种兵部队。这支独特的部队装备有诸葛连弩和扎马钉以及战车多种新式武器,兼具防御和运输功能。虽然马谡在街亭指挥这支部队打了败仗,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支部队确实是一支特种化的奇兵。
3.陈寿对于诸葛亮北伐的态度
诸葛亮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蜀国大治,陈寿说此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这就是陈寿眼中诸葛亮的志向。“龙骧虎视,苞括四海”,这是何等的气魄!“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这是何等的胸怀!能用这些词汇描述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志向,可见陈寿对于诸葛亮北伐曹魏还是赞成的。虽然他认为诸葛亮“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但是他给出的理由是什么呢?陈寿说诸葛亮认为自己去世之后蜀国没有人能够完成北伐中原的大业,所以诸葛亮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这一事业,这样才“无岁不征”的。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陈寿直言不讳地讲,“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治国才能要强于他的军事才能。至于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则可以将陈寿的话归纳为三点:其一,对手实力过于强大;其二,尽管诸葛亮有管仲、萧何那样的才能,但是蜀国没有像城父、韩信的那样的名将。其三,天命所归,现在的人可以认为是运气。其实陈寿前两点原因说的很对,鞭辟入里。至于第三点呢,我们可以理解为诸葛亮不像司马懿那样长寿,没有等到魏国有变的那一天,所以影响了北伐的成功。
4.梁、益二州的风评
陈寿在表文中还提到:“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这和吴国大鸿胪张俨的说法是颇为相似,足见诸葛亮的功绩是有口皆碑,不然也不会去世几十年后,梁益二州的人民依然对诸葛亮那么念念不忘。这就是人心。
注:梁州、益州其实就是指蜀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汉,旋即将蜀汉故地分为益、梁二州,各领八郡。
5.陈寿眼中的诸葛亮
下面这一段文字本不在陈寿上奏晋武帝的表文之中,但是我还是想拿出来说一说,顺便契合一下题意,聊发一下感慨。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这就是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在陈寿眼中,诸葛亮是可以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的治国良才,是一个爱护百姓、开诚布公、执法公正的丞相。我想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得到史官如此高评价的人并不多,尽管诸葛亮在政治上没有完成统一,在军事上连年动众却无功而返。唯一的遗憾也就是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军事奇才,他所主持的北伐最终未能成功。然而陈寿很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番高度的赞誉,也会为他招致后世的责难。原因很简单,就是最后一句为他招来的麻烦。诸葛亮确实是道德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政治家的典范,这一点毋庸质疑,但是诸葛亮毕竟不是全能战士,不能什么都擅长。他不可能呼风唤雨,也不可能战无不胜。人们的愿望是美好的,希望有这样一个人来领导自己的国家,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一个伟人,但是神化了的诸葛亮毕竟只是故事中的人物,而不是现实中的孔明。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被神话呢?一方面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诸葛亮带给了人们一种希望和理想,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种对政治家的期待。其实,走下神坛的诸葛亮同样是一个传奇的伟人,他身上的精神代表着全体中国人做人的理想。最后以南宋大诗人陆游陆放翁的一首诗作结,聊表对武侯的无限钦敬之情。
咏怀古迹
南宋 陆游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