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年春天,蜀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从曹魏手中夺取了武都、阴平二郡,消息传到东吴,群臣纷纷上书劝孙权“正尊号”,趁着蜀魏开战的时候,登基称帝。魏和蜀已经称帝近十年了,孙权占据江南一隅,败蜀拒魏,已经证明有足够力量与他们鼎足而立。这年夏初,不断有人说武昌出现了黄龙,于是,孙权在武昌南郊称帝,顺便改年号黄龙,还都建业。派人到夷洲是称帝后巩固统治的计策之一。
孙权陆上难争奔海上
黄龙二年(230年)春天,魏国征东将军满宠筑合肥新城(在今合肥市西北),对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在过去的日子里,他曾经多次进攻包围合肥,但是都无功而返,如今魏又在合肥筑造新城,加强了淮南的守备,要想在淮南与魏争夺就更困难了,并且魏国在西边襄、樊又一直屯聚重兵防守,要突破魏国建立的这条从东往西(合肥———襄、樊)的防线很难,而突破不了这条线,吴国的北面疆域就无从扩大,能做的,也就是利用东吴的水军优势,再建造一些大船,进一步向南边海外发展。
其实孙权对东南海中究竟有些怎样的土地和百姓,并不是十分清楚。他能了解到的,就是临海(今浙江台州)东南海中有夷洲和亶洲,夷洲在临海两千里,亶洲更远。孙权的这些知识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当年非常希望能够长生不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里记方士徐福与秦始皇对话,徐福说:“愿请延年益寿药。”于是,“秦皇帝大悦”,派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找蓬莱深山求取仙药。
可是徐福既没有见到神仙,也找不到仙药,只好带着孩子们留在东南海中的夷洲和亶洲生活。到了孙权的三国时代,民间传说夷洲以及更远的亶洲就是徐福的童男童女繁衍居住的地方(也有人传言,徐福带领童男童女们留在了现在的日本),而且这时他们和大陆的会稽有了一些生意上的交换,会稽人到海上活动也有遭风流移至亶洲的。所以,孙权决定派兵收取夷洲和亶洲,顺便收取靠近交州的琼崖,这样,吴的领土就延伸到海中,不必再与魏蜀在陆上争夺。
吴将无功而还遭诛杀
第二年的正月二十四日,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水兵,开着两百多艘大船出发,渡海向夷洲、亶洲驶去。在陆地上骁勇善战的士兵,上了船,大都缩着脖子,脸色苍白地背靠背站着,晕船呕吐苦不堪言。两员大将不断鼓励将士:“振作吧!如果真能抵达那传说中神秘的地方,可算是千古不朽的伟大功绩!”
到了第八天的时候,他们到了目的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岛上的部落。因为,当士兵们拿着铁制精良武器进攻的时候,土著人反抗的工具只不过是石头制成的箭镞和刀斧。不过,吴的士兵很快就出现水土不服,由于缺乏医药,疾病丛生,再加上思乡心切,最后,一万士兵只剩下十之一二,卫温、诸葛直不得不下决心,俘虏当地一两千人,返回大陆。
卫温、诸葛直回来以后,孙权很生气。当初,上大将军陆逊就说过:这样的远行“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病,今驱见众,经渺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当务之急,还是要在国内休养生息,以图将来统一全国。也不知孙权是后悔没有听陆逊的话而气,还是真的气愤卫温他们没有尽力完成任务,总之,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
就是这么一个落后的"夷州",孙权听说夷州有数万家,可以补充民力,从而扩大兵额.于是,在黄龙二年(230)春,派将军卫温与诸葛直将甲士万人前去夷州.当时的督军陆逊、大夫全琮等人,极力劝谏.以为:"恒王创基,兵不一旅.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不当远涉不毛,万里袭人,风波难测.又民易水土,必致疾疫,欲益更损,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得之不足济事,无之不足亏众."陆逊等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孙权不听.结果此行造成了军士病死者十之八九,只得数千人而还.黄龙三年,孙权虽觉出师无益,但是仍然妄杀大将卫温、诸葛直.孙权为人是非常要强的,也是很要面子的.从当时孙权妄杀卫温二人,就可以看出,孙权对臣下议论的猜疑与强烈的自尊感.所以,也养成了成功的果实归属自己、失败的原因皆怨他人的心理.其实,孙权一直生活在兄长的阴影之下,基业毕竟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所以,也常怀疑下面有人说他是坐享其成.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变相的对自我能力的质疑.孙权后期军事方面没有多大进展,听信小人之言,妄杀臣下,其根源也是他的猜疑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