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关羽的形象随时代演进而超凡入圣,干扰了我们对关羽真实性格的认知,即便是信史‘三国志’言之凿凿的事,总会有论者想办法将关羽往关圣的位置挪移。
南怀瑾曾对时论关羽‘徐州依曹之玷,计较马超之忌,拒绝孙吴之执,以及荆州之失’这些人格上的缺点,ㄧㄧ说明自己的看法,为关羽缓颊。其余不论,关于‘忌马超’一事,南怀瑾的解释挺为新颖,原文摘录于下:
寿传又曰: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黔、彭之徒,当与益德并趋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后之论者,据传所谓‘亮知羽护前’一语,谓公有忌才之嫌。复以‘省书大悦,以示宾客’,量其器度之不广。殊不知公与刘先主,崛起草莽,世途之辛苦艰难,人情诚伪莫测,备尝备知。方其独当一面,威负重镇,乍闻西陲降将,而又非创业故旧,衡之国策,岂可不有此一问,以定全面战略之机,何忌之有?至于传称‘亮知羽护前’者,盖谓诸葛亮深知公情重故旧,嫌疑新降之意,故以老友轻松游戏之笔,以释其疑。书称‘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足以见诸葛孔明与公情谊之亲切,故出之于戏言之句,因之而有公之‘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之举。实非器局狭小之态,洵为君臣朋友相得无间之情事。倘徒依文解义,不究其微言之妙,则其诬也,固亦当然矣! (武圣关壮缪遗迹图志。序 )
大意是说,关羽写信向诸葛亮询问‘马超这人如何’,并非忌才,而是以刘备集团元勋的立场,关心马超这降将可不可靠?能力如何?用以作为全面战略上的参考。而另外,诸葛亮的回覆也不是拍关羽马屁,而是以好友的立场,以戏言向关羽释疑。至于关羽看了回信大悦,也不是因为诸葛亮吹捧他,而是被好友的戏言所逗乐。
南怀瑾的另类解读虽然不正确,但却很有意思。
‘护前’二字是整个小故事的关键字。
这是一个几乎已死的词汇,现代人不再使用了,所以多不知其意。那么还是从史册里找线索吧:
* (朱)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三国志-吴书 朱桓传)
* (沈)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梁书-沈约列传)
朱桓的‘耻为人下’,南朝宋皇帝的‘不让即羞死’,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所谓的‘护前’,便是好胜,好面子的意思。朱桓好胜,以在人下为耻,皇帝好面子,比赛不让他赢他会感到羞耻。
所以陈寿撰写这一段时,实在没有什么‘微言’或‘暗指’,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诸葛亮知道关羽好胜,所以刻意先给马超按了ㄧ个赞,再给关羽按三个赞,关爷的赞比较多,自然很乐,而且不愿独乐乐,一定要将孔明的三个赞秀出来给大家看,众乐乐一番。
南怀瑾浪漫地解读这段,也让爱关公的读者挺乐。
但是话说回来,关羽忌马超算不算人格上的缺点?我认为不算。
马超投靠刘备时虽然已是穷途末路,但他的威名在当时可谓无人不知,老虎病了还是老虎,刘璋遭刘备围城时还不绝望,马超一来他就直觉大势已去,由此可见马儿名号的影响力。也正因如此,刘备一开始就给了马超相当高的地位。那么,对刘备手下的元勋大将而言,自然心内不能没有疑虑,关羽远在荆州,写信关心此人实属正常。甚且,心有疑虑者绝不止关羽ㄧ人,马超本传里说他‘羁旅归国,常怀危惧’,怕什么呢?怕遭人忌,怕遭人谗,尤其他南奔刘备的主因,正是因为之前收留他的张鲁,手下大将忌他谗他。
关羽心有疑虑而问,既然正常,那么妙的就是陈寿笔下的诸葛亮心思,以及关羽的反应了。如果这故事里没有‘亮知羽护前’几个大字,关羽也不会被认为‘忌才’。更妙的是,关羽得书后的反应,如果不是‘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他也不会被认为‘忌才’。因而陈寿的下笔便妙在前有‘羽护前’,后有‘大悦示宾客’,才终于让关羽好胜的形象始终与他的忠义形影不离。
人本来就是多面的,真实的关羽其实很生动,不是只有勇猛死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