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仪为什么要加害孟达? |
|
文章作者:三国十万个为什么 |
文章来源:www.youez.com |
更新时间:2015-12-11 23:55:33 |
|
|
|
魏太和元年十二月,孟达在弃蜀降魏多年后,重新反正归蜀。一时间,东三郡与西蜀结成一片,西蜀势力北可直指长安,南可威胁宛、洛,兴复汉室的希望之火重新点燃。 但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大军西进,攻城十六天后,斩杀孟达。从此,西蜀在东面进军中原的又一块跳板也被折断,东面出川的道路被彻底堵死。 到底是谁害死了孟达,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后世的人们。 一、谁害死了孟达? 传统说法认为孟达自己害了自己,一会儿投魏,一会儿降蜀,出而反而,诸葛亮对之心存戒心,加之自己做事不够缜密,对司马懿的能力估计不足,最后功败垂成。 除了传统说法外,一名叫朱子彦的学者在《探索与争鸣》2009年11期上发表了《诸葛亮为宁何弃三郡要地,也要致孟达于死地》的文章,对孟达之死提出了新的思路。朱子彦认为,孟达是蜀汉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孟达当年进攻房陵,杀死了诸葛亮姐夫蒯琪,是诸葛亮的仇人。并且孟达与李严为代表的西川本土派,对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构成严重挑战。诸葛亮为保持自己在蜀汉政权中的绝对领导地位,防止孟达与李严合流,所以故意将孟达反正的消息透露给孟达的副手申仪将军。申仪随即把孟达起事的消息密报司马懿,司马懿果断处置,倍道兼行,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大兵压境,摧垮孟达集团。 朱子彦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我看来,孟达的死因既不在其政治立场反复,也不在于诸葛亮真的想治孟达于死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后汉三国年间,大小军阀混战,投靠和背叛的事情司空见惯,像孟达这样带着地盘和人马投诚的任何一方都不该排斥,而应该鼓励才对。另外,从诸葛亮的角度看,当时诸葛亮权倾朝野,如果真的想除掉孟达,完全可以在孟达投诚之后进行,就像后来罢黜李严一样,而不应为了一个孟达把整个东三郡都赔进去。 那孟达失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事实上,孟达失败的最大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与地头蛇的关系。 二、谁是地头蛇? 孟达的一生,和很多关键人物都有过着过密的交往,比如刘备、曹丕、诸葛亮。但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这个人就是申仪。 由于史志中对申仪的记载不是很多,所以,申仪的作用往往被史家所忽视。当我们细究历史就会发现,此人决不是一个龙套式人物,他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孟达的成败。 申仪久居上庸,是地道的地头蛇。申仪还有个哥哥叫申耽,申氏兄弟先是交好汉中张鲁,后来又归降曹操,《魏略》上是这样说的:“申仪兄名耽,字义举。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又遣使诣曹公,曹公加其号为将军,因使领上庸都尉。”看得出,申氏兄弟在张鲁与曹操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申氏兄弟真正走进人们的视线,是在孟达、刘封进攻房陵、上庸之后。如果没有孟达、刘封的进攻,申耽、申仪的名字恐怕早已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了。 当时,孟达进攻东三郡,房陵太守蒯琪死于乱军之中,而申氏兄弟在投张鲁、降曹操后,又一次见风使舵,投降了孟达。《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中》记载:“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封为副军将军。”是说申氏兄弟投靠刘备之后,受到了很好的优待,刘备不但对申耽、申仪加官进爵,而且依然让哥俩驻守东三郡。但是孟达被任命为一把手。 从此,孟达的所有荣辱成败开始都与申氏兄弟密切相关了。 申仪是降将,孟达自然知道地头蛇的厉害。所以孟达采取了为我所用的态度,与申氏兄弟站在了一起。 当孟达知道刘备、诸葛亮杀死彭羕,流放廖立,开始对西川旧臣进行清洗的时候,便在申氏兄弟的支持下一同弃蜀投魏。 投魏后,曹丕对孟达优待有加,不易旧制,将房陵、上庸、西城统称新城,仍归孟达统领。 前面我们说过,魏文帝曹丕与孟达的关系很不一般,曹丕为了保证孟达对东三郡的控制,在申氏兄弟第二次降魏后,调整了东三郡的领导班子。将申氏兄弟分开,把申耽交流到了南阳,就是当年刘备暂居刘表时驻军的地方。“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徙居南阳,” (《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这段时间是孟达与申仪的蜜月期。当时,孟达上有魏文帝曹丕的信任,下有副手的支持配合,又有东三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为依托,手中有地、有人、有钱,不禁踌躇满志。《干宝晋纪》上说,孟达任新城太守后,登上白马塞,感慨万千。说:可惜刘封和申耽,竟然把这么好城池给丢了! 孟达在踌躇满志的情绪中渡过了七年光景。七年里,孟达依然是以一种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态度对待申仪,但是事实上孟达大错特错了,申仪最终把孟达送上了不归路。 三、申仪怎样害死的孟达? 《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中记载:“仪与孟达不和,数上言达有贰心于蜀,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申仪与孟达不和是前提,因为申、孟两人不和,所以申仪向朝廷上书,说孟达存有二心。并且,司马懿大军开到后,申仪阻绝了蜀军到达东三郡的道路,使蜀军无法救助,直接导致了孟达集团的覆灭。 《晋书》的记载与《三国志》中的说法大同小异。《晋书》记载:“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这里面也提到了申仪与孟达的不和,并且说,由于诸葛亮想让孟达早些起事,派了一个叫郭模的人诈降过去,并向申仪透露了孟达将要降蜀的消息。孟达知道事情无法隐瞒,所以赶紧举兵造反。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肯定说,申仪在孟达事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申仪与孟达关系不错,申仪是不会将不利于孟达的言行上报朝廷的。即使郭模故意走漏了消息,申、孟两人如果真是好朋友的话,可供申仪选择的对策也不一定非举报孟达不可。申仪第一可以与孟达一同归蜀;第二可以佯作不知;第三还可以劝说孟达继续效忠曹魏。 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如何判断孟达与蜀汉之间的关系。 虽然诸葛亮急于诱降孟达,孟达也与蜀汉联络不断,且态度诚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判断孟达就注定要弃魏降蜀的。 由于东三郡处在魏蜀吴三国之间,地理位置特殊。在大国之间俯仰,成了孟达的宿命。孟达虽有白马要塞,但吴、蜀任何一国前来攻打,第一个受伤的一定是孟达自己。 并且,孟达虽然受曹魏皇帝的册封,但天高皇帝远,孟达实际上掌管着一个有相当权力的独立王国。东三郡从行政管理、财政收支到军队掌控实际上都是孟达自己说了算。但只要东三郡出现战事,曹魏必然派兵增援,大军一到,孟达独立王国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孟达为了避免战争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在吴、蜀之间斡旋,其中自然也包括和诸葛亮和谈。事实上,边境地区,敌我双方互派使者,相互接触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从孟达的表现看,并没有证据表明他真心降蜀。退一步讲,如果孟达真的想投奔蜀汉,恐怕早就可以实现,而犯不着把诸葛亮逼得派郭模到申仪那里去泄露消息了。 所以我们说,孟达并没有投蜀的打算,只是为了不与蜀汉发生冲突,而用言辞来和诸葛亮周旋。如果没有申仪的举报,孟达恐怕这辈子都要和诸葛亮周旋下去。但由于申仪的告发,孟达不得不假戏真唱,在大兵压境的恐惧中,再次树起反旗。 以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整个新城事件的脉络:先是申仪与孟达早有矛盾,然后是申仪密报朝廷说孟达要反魏归蜀,接着是司马懿以申仪密报为根据大兵压境,最后才是孟达易帜——司马懿围攻——孟达败亡。 有了这样的脉络,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孟达举事仓促,为什么诸葛亮不提前增援孟达了。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中也是这样说的:“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密表达与蜀潜通,帝未之信也。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又劝其入朝。达惊惧,遂反。” 强龙因为没有压住地头蛇,才给自己找了大麻烦。 四、申仪为什么要害孟达? 一般情况下,正职与副手之间是很容易产生矛盾的。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应该是一二把手里最铁的,但关羽得知马超的职级待遇与自己相同后,还责问过刘备,其他正职和副手的关系就可能而知了。 正如所有的正职和副手一样,孟达与申仪之间关系微妙。在共同对付刘备的日子里,孟达与申氏兄弟精诚团结,但外面的危险解除后,他们的矛盾便突现了。 在前孟达时期,申氏兄弟本是东川独立王国的主人,孟达出现后,申氏兄弟便沦为二把手了。 曹丕时期,曹魏中央政府又把申耽交流了出去,谁是背后的始作俑者,明眼人一看便知。 从当时情况看,只要孟达不死,申仪就是东三郡的千年老二。即使孟达正常死亡,新城太守的职务仍然应该是孟达的儿子或侄子等族人担任。 长期以来,申仪就一直在无法升职的绝望中煎熬。终于有一天,青睐和信任孟达的曹丕死了,申仪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先是“数上言达有贰心於蜀”,然后是“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 (《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申仪的招术够狠的,他的所作所为与孟达“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怀柔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五、司马懿真的相信孟达造反了吗? 下属机构的领导班子不团结本是常有的事,曹操在人事安排上还经常命李典、乐进牵制曹仁、曹洪。当时的皇帝曹睿对孟达和申仪的问题应该是清楚的。并且,虽然皇帝曹丕以及与孟达关系好的桓阶、夏侯尚都已死去,但孟达在朝堂之上的人脉应该还在。通过正常程序,司马懿应该是搞不倒孟达的。司马懿却采取不报天子,直接发兵,先斩后奏的方式打倒孟达。如果司马懿真的认为孟达反了,则完全没的必要做违反组织原则的事了。 六、谁是赢家? 司马懿的大军来到后,申仪认为自己的目的达到了,所以不遗余力地协助司马懿进攻孟达,阻断与西蜀相通的道路,使蜀军无法救援。 但孟达败亡后,形势急转直下,情况令申仪大跌眼镜。 《晋书·宣帝纪》上说:“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达既诛,有自疑心。时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礼求贺,皆听之。帝使人讽仪,仪至,问承制状,执之,归于京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申仪在新城呆久了,没人监督他,申仪竟然伪造了朝廷印信,任命官职。司马懿杀死孟达后,申仪自己也害怕了。当时很多人来祝贺司马懿取得的新城大捷,但申仪不敢来。司马懿就让人劝说申仪,申仪只好前去拜见司马懿。司马懿随即抓住申仪,押往京师。 也有记载说申仪来到京师后被封为楼船将军,即使如此,申仪的政治生命也就宣告彻底结束了,只留下一条性命苟延残喘。在整个新城事件的过程中,孟达、申仪、诸葛亮全是输家。 孟达没有压住申仪,死于地头蛇手中;申仪引狼入室,将内部矛盾扩大化,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诸葛亮急于求成,试图通过泄露孟达的反叛计划,促孟达起事,结果使东三郡易主,连像孟达一样可以在蜀魏之间缓冲的人物都被取代,蜀汉陷于更严峻的环敌合围之中。 唯一的赢家就是司马懿。司马懿以所谓的孟达造反为由,不仅消灭了强龙,最后把地头蛇也清除了,将整个新城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彻底解决了历史上的遗留问题。 孟达与申仪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了,但强龙和地头蛇之间的争斗却还不时在我们面前反复上演……
|
浏览次数: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