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要)[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 释衔不如雨。《善哉行》
曹操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 , 据《世说新语 容止篇》注引《魏氏春秋》, 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而东吴人所著的《曹瞒传》则称“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 被服輕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見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悅大笑,至以头沒杯案中,膳肴皆污巾帻。”尽管有意贬曹, 但也可以看出曹操平日不大讲究伏容, 动作比较隨便, 不矫揉做作, 与其日后称最知孤意的郭嘉差不多。 他老爸曹嵩能用巨资买三公之一的太尉, 曹操那会穷?! 当然是指精神上的困乏。不过, 早年的曹操恐怕是活在白色恐怖之下: 他五岁那年, 桓帝联合宦官杀死“跋扈将军”梁冀, 没收其家财三十余万万, 足以减天下租税一半!(注1) 史书虽无纪录曹腾的立场, 更无提及他有否参与, 但恐怕很难独善其身。
《三国志集解》引刘昭《幼童传》说:“太祖幼而智勇。年十岁,常浴于譙水,有蛟逼之,自水奋击,蛟乃潜退。浴毕而还,弗之言也。后有人見大蛟,奔退,太祖笑之曰吾为蛇所击而未惧,斯畏蛇而恐耶! 众问乃知, 咸惊异焉。”观曹操一生常有一些奇想, 包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求贤令》, 这段不是无可能。 十二岁那年, 发生第一次党锢之祸; 灵帝永康二年(公元168年), 更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二百多名清流派人士牺牲, 后来曹操任议郎时公开要求为他们平反, 可见此事对曹操的影响肯定不少, 可能亦令他认清了宦官集团的本质, 也坚定了投身清流派, 为拯救极度腐败的汉室以重新建立秩序, 最终挽救天下苍生而注下了强心针。 那时的曹操已是机警且有权谋, 放荡不拘, 见义勇为。据《曹瞒传》, 他有用计谋令其父嵩不再信相他叔父的小报告一事(注2); 据孙盛的《异同杂语》, 他更有夜闯张让的大胆行为。(注3) 曹操表面上虽然调皮活泼, 但其实他是一个用功书的好学生, 不但博览群书, 且尤好兵法, 并写了《接要》(注4)和为《孙子兵法》做了注解。读书这个习惯, 直至以后也无改变。(注5)
从汉光武开始, 士人已十分重视“气节”, 成为品评人物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曹操放荡不羁, 并未被人看好, 但…… 李膺子瓒已称天下英雄无过曹操(注6) (何)颙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后汉书 何颙传》 (桥)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他们的说话大致相同。
他们这些勉励之话, 对早年忧国忧民的曹操来说, 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注7) 三十年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对于这位忘年之交, 在祭文中笑言已在墓前倒了酒, 桥玄应该不会再肚痛。(注8) 东汉末年宦官与清流派已成死敌, 曹操就算吃力不讨好, 要打入清流派的圈子有谈何容易? 虽然何颙, 桥玄等人已公开给予高度的评价, 但欠缺安全感的曹操还是找了许邵: 1) 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异同杂语》 2)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后汉书 许邵传》 第一句治世对乱世, 能臣对奸雄, 有正对正和负对负的意义;第二句刚好相反, 是毁誉参半; 按成书的时间, 还是孙盛的记录较准确。按他们的预测, 曹操不但能顺应体制, 且有能力应付太平时的一般工作; 在乱世时也能跳出传统的束缚, 用非常的手段以平定乱局。对曹操这个充满前胆, 远视和应变能力, 且又有无限热情及活力的年轻人来说, 受到有心人的青睐的日子不远了。
注1. 收冀财货,县官斥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后汉书 梁统列传》 2.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曹瞒传》 3. 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异同杂语》 4. 《陏书 经籍志》和《新唐书 艺文志》均着录《兵书接要》, 可见此书在陏唐时犹存。 5. 太祖称“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语在文帝《典论》 6. (李)膺子瓒,位至东平相。初,曹操微时,瓒异其才,将没,谓子宣等曰:“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于乱世。《后汉书 党锢列传》 7. 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续汉书曰:玄字公祖,严明有才略,长于人物。张璠汉纪曰:玄历位中外,以刚断称,谦俭下士,不以王爵私亲。光和中为太尉,以久病策罢,拜太中大夫,卒,家贫乏产业,柩无所殡。当世以此称为名臣。世语曰: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 《魏书》 8.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贻己疾,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归)[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祀桥太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