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设防——孙权幕府下孙氏宗室领庐江太守 |
|
文章作者:汉末三国之庐江风云录第五章 |
文章来源:www.youez.com |
更新时间:2016-4-9 19:54:48 |
|
|
|
京口设防——孙权幕府下孙氏宗室领庐江太守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扬州九江郡和庐江郡在刘馥的带领下开始了治理工程,那么孙氏这边厢又是怎样安排呢?史载孙权镇压原庐江太守李术的叛变后,以宗室将领孙河领庐江太守。
孙河是吴郡人,本姓俞氏,因孙策喜欢孙河为人,故赐姓孙;一说孙河为孙坚族子,随姑姑俞氏为姓,后复姓孙。孙河“质性忠直,讷言敏行,有气干,能服勤”,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孙河见重于孙氏的重要原因之一。年少时就跟从孙坚征讨,常为前驱,后领左右兵,典知内事,这些重要资历也使得孙河成为了孙坚的心腹。【1】孙坚殁后,在孙策立志开创江东基业的艰苦奋斗岁月里,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2】故孙策对孙河信任无间,视如左右股肱。后来孙河协助孙策平定吴、会,又协助孙权讨平庐江太守李术,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3】
其实,庐江太守孙河的驻军地点最能说明庐江有多少区域受孙氏势力覆盖。然而,孙河虽为庐江太守,其驻军地点却不在皖县,而在京城。【4】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孙权自吴理丹徒,号曰『京城』······十六年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 《三国志·吴主传》:嘉禾三年,诏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
《宋书·州郡一·南东海太守》:丹徒令,本属晋陵,古名硃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曰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复曰丹徒。
孙河作为庐江太守而驻军于京口(京城),即吴郡丹徒县(今江苏省镇江市),地理位置就在吴郡北端临近长江出海口,与江北徐州之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隔江相望。而广陵至京口之间的通道,就是中国地理历史上著名的“瓜洲渡”,在建业(又称秣陵、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下游,与在建业上游的历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至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之间的通道——采石渡,共为古代长江下游的两大易渡之处。【5】但汉末时期的“瓜洲渡”,实际尚未命名,原因就是广陵与京口之间还尚未真正形成瓜洲等一系列的河口三角洲,而几乎是一片汪洋,仿佛无边无际,而且波涛汹涌,南北难渡。【6】
《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卷二·淮南道·扬州》:大江,西北自六合县界流入······南对丹徒之京口,旧阔四十余里,今阔十八里。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南直五·扬州府·扬子江》:唐、宋以来,滨江洲渚日增,江流日狭,初自广陵扬子镇济江,江面阔,相距四十余里。唐立伊娄埭,江阔犹二十余里。宋时瓜洲渡口,犹十八里。今瓜洲渡至京口,不过七八里。
二十年后,三国鼎立,魏文帝曹丕曾巡幸广陵,临江而未济,言“彼有人焉,未可图也”,【7】又感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8】“固天所以隔南北也!”【9】
尽管汉末时期的“瓜洲渡”被视为几乎不可逾越的天险,但孙策就曾出兵北攻广陵郡匡琦城,可惜毕竟受地理上或技术上的种种限制,以及广陵太守陈登的出色指挥,孙策军后劲不继而败北。【10】在孙氏眼中,广陵太守陈登“甚得江、淮闲欢心,有吞灭江南之志”,【11】因而被视为江东的劲敌之一;而且京口的地理战略意义十分重要,“京口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至”;“西距汉沔,东连海峤,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连冈三面,大江横陈于前,江旁极目千里,势如虎之出穴······采石之与京口,股肱建业,实有据险临前之势,而非止于靳靳自守者”。【12】因此,孙氏以心腹重将扼守江南要津以抗衡江北劲敌,孙河义不容辞地走到了京口这个风口浪尖上。既然这样,那么庐江的防务对于庐江太守孙河而言,已成为了次要的职责。
从孙权统事之初期发展方向,也可以看出,江西扬州并非孙权当时的主攻方向。鲁肃初见孙权,就指出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步天下的时局之下,孙权已经无法建立桓文霸业;并分析“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劝孙权“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又进一步提出应趁北方处于多事之秋,孙权用兵西进“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13】甘宁流寓荆州多年,对刘表治下荆州的情况多有见解,初投孙权的时候也分析到荆州的战略价值,“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又指出荆州防御漏洞,“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并进一步提出“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14】因此,孙权统事之初,一面沿袭孙策时期积极向朝廷表忠靠拢、向曹氏结交示好的方针,一边西进攻略荆州江夏地区,截至建安十三年,孙权三度进军江夏,卒灭黄祖,而期间积极避免在江西扬州引起与曹氏势力的冲突。所以,庐江太守孙河在庐江的防务,着实有名无实。
后来在孙氏的丹阳郡,发生了一件大事。建安八年,孙权弟孙翊以偏将军领丹阳太守。【15】明年,被属下大都督督兵妫览、郡丞戴员合谋派人刺杀。【16】孙河闻讯,奔赴丹阳郡治宛陵,严肃问责二人安保工作不力致使孙丹阳惨遭奸贼毒手。但孙河此时依然蒙在鼓里,尚不知妫览、戴员二人就是主谋,反倒是孙河的严肃态度,使二人感觉事情不妙,因为孙河其实与孙翊关系比较疏远,尚且跑来问责,如果与孙翊同胞的主公孙权亲自到场断案发落,二人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妫览、戴员遂一不做二不休,把孙河也刺杀了,然后准备举丹阳郡起事,向江西的扬州刺史刘馥投诚,并提出希望刘馥尽快到江西渡口历阳接应。但事情的发展却峰回路转,二人很快就被孙翊遗孀徐氏与孙翊旧部徐元、孙高、傅婴等设计捕杀。【17】
当孙河被杀、众叛将欲据丹阳郡北附之际,孙河的侄儿孙韶知道事态已经急转直下。妫览、戴员在丹阳身居军政要职,关系盘根错节、树大根深,而孙韶作客此地势单力薄,只有随行部曲少数,倘若被丹阳叛军挟持或消灭,那么非但丹阳改旗易帜,就连京口防线也岌岌可危,届时强大的曹氏集团将打通“采石渡”和“瓜洲渡”的通道,江东孙氏政权危矣!念及此,孙韶顾不上失去亲人的悲伤,马上集结伯父的随行部曲回到京口,修建军备,训练士卒,准备御敌。后来孙权料理完丹阳之乱后经过孙韶驻地,发现孙韶麾下士卒的御敌警戒性非常高,所以孙权十分器重孙韶,“即拜承烈校尉,统河部曲,食曲阿、丹徒二县,自置长吏,一如河旧”。 【18】
从以上孙河的事件看到,庐江太守孙河的驻军地点并不在庐江地面,而在其原本的食邑和军防驻地吴郡丹徒县,从这点就可证明其庐江太守的职称是遥领的性质。又自孙河死后,侄儿孙韶完全继承了伯父的部曲、食邑等,“一如河旧”,可以推断,孙韶也当继承了庐江太守的职位,并沿袭当初的驻军地点。而且京口的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江东孙氏抗衡曹氏江北广陵势力的一线前沿阵地,孙河、孙韶作为孙氏三世的心腹重将,为孙氏长期把守京口一线,责任重大,换言之,庐江防务已成为了二人次要的职责。日后孙氏势力的发展影响到江北广陵一带,孙韶更任广陵太守,军衔至镇北将军,加领幽州牧、假节,成为一方重镇。【19】
关于孙氏庐江太守的继任者,《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录》载北海人孙邵也曾任庐江太守,日后吕蒙也因功迁庐江太守,徐盛在黄武年间亦曾任庐江太守等等。孙氏历任庐江太守的在任时间与先后,暂不作考究。
【1】《三国志•孙韶传》以及注引《吴书》 【2】《三国志•吕范传》 【3】《三国志•孙韶传》以及注引《吴书》 【4】《三国志•孙韶传》 【5】饶胜文《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6】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第四章第六节、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P246 【7】《三国志•吴主传》 【8】《三国志•徐盛传》注引《魏氏春秋》 【9】《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录》 【10】《三国志•陈登传》注引《先贤行状》、《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11】《三国志•陈登传》注引《先贤行状》 【12】《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南直七·镇江府》 【13】《三国志•鲁肃传》 【14】《三国志•甘宁传》 【15】《三国志•孙翊传》 【16】《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孙韶传》以及注引《吴历》 【17】《三国志•孙韶传》以及注引《吴历》 【18】《三国志•孙韶传》 【19】《三国志•孙韶传》
|
浏览次数: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