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展开序幕,赤壁战役、攻城战、英雄美人的传说,从未在时光中褪色,重现千里激战的万人战场,新三国群英传OL[私服版]全新开战。不仅带来领兵上阵的快感,更带来万人杀敌的新感受,全新特色四大职业,猛将,方士,豪杰,军师,愿以此全新玩法,魔化BOSS,拉风的兵种,炫丽装备,耐玩版,献给所有热爱三国群英传的新旧玩家。
 
网站首页 三国群英传家族 三国群英传文章 工具下载
民怨沸腾——曹氏对江西、江北地区的迁民政策
文章作者:汉末三国之庐江风云录第七章 文章来源:www.youez.com 更新时间:2016-4-11 21:45:02 
民怨沸腾——曹氏对江西、江北地区的迁民政策

        前文提到,建安十四年春三月,曹操大军到谯郡,建设和训练水军。期间,扬州别驾蒋济曾奉命到谯郡谒见曹操。曹操针对江东孙氏经常出没扬州江滨郡县迁徙当地民众回江东的情况,遂有了趁这次南下江淮之时实施内迁民众的想法,【1】刚好蒋济在旁,就向他征询意见,说到“当初官渡之战的时候,自己曾迁徙了燕县、白马县的民众,现在想把淮南民众内迁”。蒋济解释道,“当初官渡之战时敌强我弱,能争取到多少移民就尽量争取;而今我方纵横南北,威震天下,属于势力最强的一方,正是安定民生之时,淮南百姓念旧土往往不愿迁徙,若实施强制手段恐怕引起百姓不安。”【2】


        可是,蒋济的建议并没有说服曹操的内心,因为孙氏以各种方式迁徙江滨郡县的民众回江东可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例如当初孙策攻克庐江皖城就“徙所得人东诣吴”,孙权平李术迁徙了皖县部曲三万余人,又如孙瑜“以永安人饶助为襄安长,无锡人颜连为居巢长,使招纳庐江二郡,各得降附。”【3】曹操始终对此心有不甘,于是决定对江滨郡县的民众实施内迁。一时间,当地民众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恐慌。若干年内,“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4】
    
        曹氏朝廷对民力的需求是极为旺盛的。曹氏朝廷建基于中原地区,由于汉末持续动乱致使中原地区十室九空,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造成社会生产能力严重低下。
       《后汉书•董卓传》——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
       《三国志•钟繇传》——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
       《三国志•董卓传》——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
       《后汉书•董卓传》——初,帝入关,三辅户口尚数十万,自傕汜相攻,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闲,关中无复人迹。
       《三国志•董卓传》——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三国志•朱治传》注引 《江表传》——中国萧条,或百里无烟,城邑空虚,道殣相望······
       《三国志•司马朗传》——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
       《三国志•卫觊传》——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三国志•刘璋传》注引《英雄记》——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
       《三国志•荀彧传》注引《曹瞒传》——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
       《三国志•陶谦传》注引《吴书》——今四民流移,托身他方,携白首于山野,弃稚子于沟壑,顾故乡而哀叹,向阡陌而流涕,饥厄困苦,亦已甚矣。
       《三国志•武帝纪》——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
       《三国志•吕布传》——是时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
       《三国志•荀彧传》——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 
       《三国志•张绣传》——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5】在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生产衰落的动乱年代,任何政治集团或势力,一靠粮食,二靠人口,否则无以生存发展。 所以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之后,用羽林监枣祗等议,始兴屯田,遂以枣祗为屯田都尉、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督办实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6】后在建安十一年左右,曹操司空掾属国渊典掌屯田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廩丰实,百姓竞劝乐业”。【7】

        屯田的劳动者,就是招募而来的“民”,称为屯田客。【8】屯田客多原为流民、降众、贫户及无法进行安全耕种者,通过国家招募来为国家服务,名义上应当存在相当的人身自由。但久而久之,屯田客实际上就被强制进行服务。《三国志•袁涣传》——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

        从国家实际操作而言,屯田客不可能有绝对自由,只不过在强制服从当中酌情给予一定的人身自由。而且为保障安全生产,屯田客有必要强制接受一定量的军事训练以防御自卫,或参与到若干军事行动当中,虽不完全属于义务兵役范畴,但毕竟是以性命相搏。所以,在国家募民屯田实施以前,百姓习惯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一旦被国家征做屯田客强制服务,既缺乏自主的人身自由,又疑虑谷物成熟后自己能否得到实惠,更厌恶军事编制的严格束缚和畏惧参与血腥的军事斗争,因此便擅自逃亡。典农官对待逃亡者的办法是追捕和惩罚,这样更加重了屯民的畏惧,甚至出现消极怠工情绪。袁涣向曹操建议变强迫为自由应募,既可使人民自觉自愿地参加屯田,也迫使典农官不敢过分虐待屯田客,从而有利于生产和积聚粮谷。【9】但日后曹魏屯田制度的发展表明,屯田客的人身束缚更为严重,各种负担和徭役更为多样,甚至出现屯田客聚众武力反抗官府剥削压迫的情况。由于屯田制度的演变非本节主旨,兹不详述。

        有了以上的社会生产环境背景,回头再来探讨曹操对扬州江滨郡县的迁民政策,为什么会适得其反。      

       1、奔走江东之民众或多为沿江谋生者或长江两岸自然经济贸易来往者。曹操的内迁政策,迫使民众放弃原有的谋生方式,也割断了两岸民众的交流联系,自然不得当地民心。相比朝廷募民参与带有强制性的屯田工作,滨江民众更愿意保持自由身来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而且,《宋书·卷三十五·州郡一·淮南太守》“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相对于庐江等滨江郡县饱经战乱、十室九空的混乱局面,对岸丹阳郡、吴郡等地较为和平安定。所以,在听闻朝廷内迁政策之下,江滨郡县的民众纷纷过江避难,不管是日后长期定居江东,还是暂时躲避朝廷逼迁以待日后返还,也都是情理之中。
       2、滨江民众奔走相告,或以讹传讹,认为朝廷内迁有强制抓兵丁、征民夫、缴物资的意思。前文有言,广袤的中原地区长期饱受战乱和天灾之苦,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能逃的民众纷纷离开中原,迁徙到相对和平安定的南方地区,如荆州、益州、江东等地。幸好“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曹氏起于梁、汴间,扫荡群雄、澄清寰宇,中原大地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在中原政局甫定之时,就开始了大面积的屯田,这急需大量的劳动力维持作业和发展扩大屯田区。《三国食货志•土地篇》“空无人居之地或至数百里,盖受乱事之影响,与人口之减耗同也”,“惟垦田之减少,当以北部为甚,南部次之,此就人口减少之程度可以推知者”。而且,建安十四年曹操初下江淮打击庐江匪寇和孙氏集团,江淮再起腥风血雨,百姓不堪战乱之苦,而军事行动又往往附带强征人力物力的行动,滨江民众唯恐避之不及,因而反其道而行,也是可以理解的。
       3、朝廷在江西扬州截流开田的措施,还有待完善之处。《三国食货志•农业篇》“魏诸陂多遏流水造成,颇背自然之理,且修治弗坚,常虞溃决,故虽收一时之利,渐则民苦其害。又诸陂积水所封掩之地,面积至广,在土旷人稀之时,自不患无馀地蓄水,而在户口渐增之後,则诸陂之封淹广土,资足增加耕地不足之恐慌,水利反成水害,不能不归咎於兴治者之图近志远矣”。 《晋书•食货志》也载杜预上疏曰,“诸欲修水田者,皆以火耕水耨为便。非不尔也,然此事施于新田草莱,与百姓居相绝离者耳。往者东南草创人稀,故得火田之利。自顷户口日增,而陂堨岁决,良田变生蒲苇,人居沮泽之际,水陆失宜,放牧绝种,树木立枯,皆陂之害也。陂多则土薄水浅,潦不下润。故每有水雨,辄复横流,延及陆田”。也就是说,引流灌溉农田本是好事,但积水漫溢加田围年久失修,积水多掩盖耕土,变成沼泽地、泥淖地,蒲苇丛生,人不适宜居住,畜牧也不合适。随着人口渐增,土地需求增加,而官府怠政欠缺治理,民众耕地不足、畜牧无所,因而无法安居乐业。

        随着孙氏在江东的开发,江东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江东民众的生活水平与中原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拉近距离。而江淮间魏吴争战不休,民众自江淮等地迁入江东,经年络绎不绝,“青、徐、汝、沛颇来归附,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10】 三国鼎立以后,吴国扬州诸郡的户口当中以丹阳郡为最多,当中就有外地民众迁入的原因。【11】

【1】《三国志•吴主传》
【2】《三国志•蒋济传》
【3】《三国志•孙瑜传》
【4】《三国志•吴主传》、《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
【5】《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6】《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任峻传》以及注引《魏武故事》、《晋书•食货志》
【7】《三国志•国渊传》
【8】《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三国志•赵俨传》
【9】马植杰《三国史》第十二章   曹魏的屯田,第一节  募民屯田的举办,第三节  屯田民的赋役负担
【10】《三国志•孙韶传》
【11】《晋书•地理下》
浏览次数:1
最新文章
· 民怨沸腾——曹氏对江西、江北地区的迁民政...
· 江淮荡寇——庐江匪寇的兴衰与曹操初征孙权...
· 京口设防——孙权幕府下孙氏宗室领庐江太守...
· 由乱入治——建安初长江以西扬州地区的状况...
· 疑惑伊始——庐江郡的归属...
· 新旧交替——孙权讨平李术...
· 新三国战记第一章节:江东孙氏势力的崛起...
· 马超与关羽的真实性...
· 孙权为什么说自己将荆州借给了刘备?...
· 三国世界最强大脑:阚泽过目不忘 张松一字...
热门文章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曹操杀了或逼死了哪些人...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什么意...
· 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上将?...
· 剑灵三国---武神塔第一层攻略...
· 大家怎么看待曹操这个人物?...
·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哪四个?...
· 赵云一生为什么不受重用?...
·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谁?...
· 历史上的刘禅是什么样的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更多私服网站帮助工具下载友情连接

Copyright 2013 www.youe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站最终版权归属于 三国群英传发布网 所有
浙ICP备090235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