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濡须之战 |
|
文章作者:三国战记 |
文章来源:www.youez.com |
更新时间:2016-4-16 21:26:14 |
|
|
|
建安十八年濡须之战
在古代军事地理上,长江下游有两个容易渡江的地点,江北势力凡南征,往往多使用这两处:一是采石渡,一是瓜洲渡,分处建业(秣陵、建康)的上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两渡口以东西方位划分,各渡口的江南江北各设有军事重镇:东面瓜洲渡之江南重镇是京口(今镇江),江北重镇是广陵(今扬州);西面采石渡之江南(江东)重镇是采石(今采石矶),江北(江西)重镇是历阳(今和县)。【42】
说起西面采石渡之江北(江西)重镇历阳,其实不算陌生,当初孙策就是从历阳渡江攻打牛渚,开始了称霸江东的创业之旅,可见此处确实是由江北(江西)进军江南(江东)的一条必经之路。如果说在历阳东渡进军是陆上部队常用的进军路线,那么,在历阳(今和县)西南面约百八十里,有一处河流,这条河流西北源出巢湖,也就间接连通了淮河流域,东南流入长江,战略意义上可供中原势力指挥大型舟师船队由水路南下进军江东。这条河流名叫——濡须。
早在建安十六年的时候,吕蒙已经意识到了在濡须水夹水口建立船坞的战略价值,吴主孙权也有意设立,只是碍于诸将反对。吕蒙力排众议,劝说孙权:“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孙权遂决意建造濡须坞。【43】
关于濡须水和濡须坞——
《三国志集解》◎《寰宇记》:濡须水源出巢县西巢湖,东南入江,与含山县分中流为界。◎《通鉴地理通释》:濡水与和州含山县分中流为界。濡须山在含山县西南七十五里,与无为军、七宝山对峙,中为石梁,凿石通水,山川险阻,旧志亦名天河。自巢湖东口流经巢县南,又东南经七宝、濡须两山间,亦曰东关水。◎胡三省云:○李贤曰:濡须,水名,在今和州历阳县西南。孙权夹水立坞,状如偃月。○杜佑曰:濡须水在历阳西南百八十里。○余据濡须水出巢湖,在今无为军北二十五里。濡须坞在今巢县东南四十里。◎《一统志》:濡须水在今安徽庐州府巢县南,源出巢湖,东南流经无为州,东入江。濡须坞在无为州东北五十里。
《元和郡县图志•淮南道•和州条》“濡须坞,在县西南一百十里。濡须水,源出巢县西巢湖,亦渭之马尾沟,东流经亚父山,又东南流注于江。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须,与孙权相拒月余。权乘轻舟,从濡须口入偃月坞。坞在巢县东南二百八十里濡须水口。初,吕蒙守濡须,闻曹公将来,夹水筑坞,形如偃月,故以为名”。
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开始南征孙权。曹操南下的路线,大致和建安十四年那次下扬州的路线一致,大军过谯郡,自涡水入淮水,经过寿春,入肥水,军合肥,再由施水入巢湖。到建安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44】
曹操大军号称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臧霸、张辽为先锋,乐进、李典等诸将从征,期间攻破孙权江西营,俘获孙权都督公孙阳;孙权也约以七万军队应对,以孙瑜、孙皎等宗室骨干为精锐,期间前部督甘宁率百人夜劫曹营,吕蒙又数进奇计,与朱然等诸将凭借濡须坞和三关屯(东关)设防,备御甚精。两军陷入胶着,相拒月余。曹操望孙权军,叹其齐肃,再战无益,于是班师回朝,留张辽、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45】
建安十八年,曹操发动的这次对孙权的濡须之战,是继赤壁、江陵大战和庐江剿匪战与孙权军交锋之后,首次运用淮河、长江流域水路运输和水路进军江东的一次重要军事实践。尽管曹军声势比较浩大,但受制于吴军早年先见之明建立的水上战略防御体系,曹军也得不到什么优势;同时,曹操并没有发起采石渡和瓜州渡两线进军、甚至多线进军,未能有效地分散敌军优势兵力的集结,而仅从濡须方向单边进军,无异于让曹军处于堡垒式的硬碰硬攻坚,况江上攻坚较之陆上攻城更为困难,因而早已注定曹操此番南征孙权,除了攻拔吴军江西据点外,始终不能逾越长江天堑。
四年后,曹操和孙权将再次决战濡须••••••
【42】饶胜文《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43】《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吕蒙传》以及注引《吴录》 【44】《三国志•荀彧传》《三国志•武帝纪》 【45】《三国志•甘宁传》以及注引《江表传》《三国志•臧霸传》《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孙瑜传》《三国志•孙皎传》《三国志•吕蒙传》《三国志•朱然传》《三国志•张辽传》《三国志•乐进传》
|
浏览次数:1 |
|
|
|